在一个人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总是会小心翼翼的,就怕说错话惹别人不高兴,在说话的时候会很客气很礼貌的,还有另外一种人在和别人一块交流的时候总是会挑出别人的毛病,并且很有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就跟你吵架,一般这两种都是属于同一种类型的心理疾病,就是人际敏感症。

人际敏感是如何形成的?
心理学里面说,一个人对世界的体验最终形成一种叫做心理现实的东西。也就是说,世界客观上是一回事——我们暂且称为客观现实,而人的内心感受到的世界其实是另外一回事,我们叫心理现实或者主观现实,这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举例来说,这个客观世界里每天都发生这战争、车祸、打架斗殴等等随时可能夺取我们生命的意外,我们每个人都有遭遇的可能性,毫无疑问,这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假如不是我这样提醒各位,也许你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你也从来不会担心下一秒钟你的生命可能受到威胁,也就是说,你的心理现实里面这样的危险不存在,或者极少存在。
由于心理现实更多地由一个人的经历和体验决定,那么当面对同一件事情的时候,每个人的感受是很不一样的。有的人天生就有安全感,跟人见面即熟,有的人缺乏安全感,对别人总是慎之又慎,这些都和一个人从一开始对我们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里的人所产生的体验有关。
在心理学里面认为,这些最初的体验形成于很早以前,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人的这些基本体验在出生后的2-3年里就会形成,而且一旦形成就会牢固,不容易改变。在这些基础体验的影响下,形成一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就是我们说的性格。我们中国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人际交往中的这基本体验,说的具体一些,就是一个人对“他人”的基本体验:别人对我来说是不是足够安全,他会不会伤害我?他能不能理解我要表达的意思?他会不会因为我的某个缺点讨厌我,等等。这些对“他人”的基本体验来源于我们在与我们的“重要他人”互动中获得的经验,这里的重要他人是指主要的养育者(大部分情况是父母亲)。
简单来说,一个人在幼年时期和整个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亲之间的关系影响着他的人际敏感性和人际交往的模式。
一位爱挑剔、苛刻的母亲,习惯于动辄指出小孩子的错误并加以批评,反复多次以后,这个小孩子可能就会变得小心翼翼,因为他必须学会时刻保持警惕,避免犯错误,避免被训斥,避免被母亲讨厌——对一个幼儿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糟糕的惩罚了。
这种时刻谨慎小心翼翼的体验时间久了,便会固着下来,焦虑和敏感形成了习惯,察言观色、不断地检视自己也成为习惯,以至于在任何接触到别人的时刻,这些习惯便自动被激活了,潜意识的功能是要以这样的方式时刻避免内心里那个糟糕的结果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