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说的很多疾病,其实在医学上都有简称,cml就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简称,也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如果单纯的说白血病的话,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但具体到某种类型的白血病,可能了解的人就不是很多了。那么,cml是什么病?下面咱们就来看看吧。

cml一种由多能干细胞转化而来,以骨髓粒细胞系统无限制性增生及部分分化为特征的白血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在40岁左右。
小儿时期的慢性白血病,起病隐袭,早期症状轻,有贫血、低热、盗汗、消瘦等。明显的脾肿大为本病的特征。外周血白细胞增高程度为各种白血病之首,多为中幼粒细胞以下之细胞,血小板早期不减少甚至增多。骨髓增生活跃,中幼粒及晚幼粒细胞比例增高,巨核细胞少见,可有不同程度的骨髓纤维化。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白血病)是粒细胞系的白血病性恶性增生性疾病,白血病细胞尚保持分化能力,故骨髓和血液中各期粒细胞都明显增多,尤以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为著。广义上本病也包括嗜酸和嗜碱粒细胞白血病,但此二者甚少见,因此一般所谓慢粒仅指以中性粒细胞增生为主者。本病发生率根据国内统计资料约占所有白血病的20%,占慢性白血病90%以上,为慢性白血病中最常见者。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印度等)慢性白血病中也以慢粒占多数,和中国相似;但西方国家却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于慢粒。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以20~40岁者最多,而婴儿和儿童较少见。近年在60岁以上老年人也有增多趋势。男性略高于女性。
慢粒白血病是一种影响血液及骨髓的恶性肿瘤,它的特点是产生大量不成熟的白细胞,这些白细胞在骨髓内聚集,抑制骨髓的正常造血;并且能够通过血液在全身扩散,导致病人出现贫血、容易出血、感染及器官浸润等。
慢粒白血病的治疗
慢粒的治疗现多采用化学治疗。对慢粒慢性期的治疗以白消安片为首选药物。此药应用方便,副作用少,疗效高。初治病例应用剂量以每日4~6mg为宜。当白细胞数降至1.5万/μl时停药。每周需检查血象,还需谨防骨髓受白消安片抑制而引起死亡。停药后白细胞数还会下降一段时间,故停药应及时。一般用药时间在1~3月内。另一用药方法可较安全,即当白细胞数下降一半时,白消安片剂量也减半。当白细胞数接近10,000/μl时摸索维持剂量。当白细胞数低于5,000/μl时停药。如达到疗效后白细胞数还是容易增高,则考虑维持治疗。如停药后白细胞数能保持在正常人范围经相当长时间,则可待白细胞升至25,000~50,000/μl时再重复原来治疗方案。
靛玉红是我国发现的治疗慢粒药物,剂量为每日200mg,约需治疗1~3月可取得缓解,缓解后仍可用原剂量维持。副作用主要在胃肠道,如轻度脐周疼痛、轻度恶心、大便次数增多等,个别病人有明显恶心呕吐或血便者。应用此药的314例完全缓解率为59.87%,有效率87.26%。
羟脲可用于白消安片失效病例,治疗剂量为每日60mg/kg,分3~4次口服。维持剂量为每日15~30mg/kg。二溴甘露醇的疗效和白消安片接近,但在生存时间和并发症方面并不优于白消安片。剂量为0.25g每日一次,或隔日、三日一次。
嘧啶苯芥是我国自己创造的一种烷化剂,其优点为作用快,与白消安片无交叉耐药作用。抗代谢药物如6巯嘌呤亦有降低慢粒白细胞的作用,但效果不及白消安片。
甲磺酸伊马替尼片(亦称格列卫),适应症为用于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Ph+CML)的慢性期、加速期或急变期;用于治疗不能切除和/或发生转移的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成人患者;与传统化疗相比,格列卫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进展期患者有较好的疗效[2]。
放射治疗包括脾脏照射、全身照射、核素32P内照射等方法。需专业人员掌握剂量和应用。脾脏照射自1902年起至本世纪四十年代初为治疗慢粒的标准方法。每天剂量25~100γ,总剂量1,000~1,500γ。需经常检查血象以防止白细胞过分降低。一般照射10~20次。可使脾脏缩小,病情缓解2~6月。反复治疗后缓解时间逐渐缩短。对耐药病例效果不佳。总的缓解率、缓解程度、生存时间等不及白消安片。
其他疗法:免疫治疗尚在探索中。细胞分化诱导剂在实验阶段。
附:慢粒疗效标准(1978年10月)
完全缓解(CR)标准:临床无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浸润表现;血象:血红蛋白>10g/dl,白细胞<1万/μl,分类无幼稚细胞,血小板10~40万/μl;骨髓象正常。
部分缓解(PR)标准: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三项中有1~2项未达CR标准。未缓解(NR)标准: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三项均未达CR标准及无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