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起案件不仅暴露了亲密关系中的控制欲与暴力倾向,更引发社会对“情感纠纷”叙事遮蔽下犯罪本质的深刻反思。
据警方通报,2025年1月18日中午,刘某在睡觉时不慎踢到宠物猫,与慧慧爆发激烈争吵。监控显示,慧慧自当日回家后未再外出,而刘某次日凌晨便开始清理现场血迹,并变卖女友财物。案发时,慧慧的身份证仍留在屋内,其预订的返乡航班也未登机——所有迹象表明,这场争吵成为刘某预谋杀人的起点。“他声称‘女友爱猫胜过爱他’,但转账记录显示,慧慧生前不仅承担家务,还频繁给刘某购买衣物、转账资助。”办案民警透露,刘某无稳定工作,日薪仅80-100元,却长期依赖女友经济支持。这种经济剥削与情感控制的双重压迫,在“猫”成为导火索后彻底爆发。
刘某的后续行为彻底撕碎了“情绪失控”的伪装:经济掠夺:案发后立即转走慧慧手机余额1万元,变卖其金镯子作为逃亡路费;毁灭证据:用洗衣机冲洗血迹,清理案发现场;精心逃窜:花费3000-4000元打车从上海直奔湖南,途中向亲友谎称“女友吵架离家”;舆论甩锅:归案后将杀人动机归咎于“女友偏爱猫”,试图淡化主观恶意。“从转款记录到逃亡路线,每一步都经过周密计算。”
上海市刑侦专家指出,刘某的行为模式与冲动犯罪截然不同,更符合预谋性犯罪特征。这种“冷静的残忍”在同期曝光的“沈阳猫咖虐猫案”中形成呼应——某女子因纠纷虐杀4只幼猫,却仅被追究财物损失责任,引发公众对《反虐待动物法》缺位的强烈呼吁。
来源:深港在线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