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乘客艾米丽·沃森(化名)的回忆,事件发生在航班起飞后45分钟。当飞机巡航至内华达州上空时,她透过舷窗发现远处有一个银色圆盘状物体。“它起初像卫星一样缓慢移动,突然开始旋转并加速,尾部喷出蓝色火焰,然后就像被‘橡皮擦’抹掉一样瞬间消失。”沃森在接受采访时仍难掩激动,“我反复确认手机镜头没有脏污,那绝对不是飞机或气球。”视频显示,该物体直径约15米,表面光滑无可见接口,飞行时未产生音爆声。更引人注目的是其消失方式:不同于常规飞行器的减速爬升,该物体在喷气后直接从三维空间“剥离”,仅留下空气扰动形成的短暂涡流。这一特征与NASA记录的1989年比利时空军目击事件高度相似,当时北约战机追踪的三角形UFO同样以“相位跳跃”方式脱离雷达锁定。针对这一事件,科学界迅速展开多角度分析。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副教授艾伦·斯托克指出,视觉欺骗的可能性不容忽视:“高空飞行时,乘客视网膜长期暴露于单一色温的云层背景,可能产生‘运动后效’错觉,将静止物体误判为动态目标。”但他同时承认,视频中物体的结构细节(如表面反光角度变化)难以用光学错觉解释。航空航天领域专家则聚焦于技术可行性。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前工程师詹姆斯·威尔逊分析称,该物体的喷气模式与离子推进器高度吻合:“蓝色尾焰表明其使用氙气作为工质,但现有离子推进器无法实现瞬间加速至每秒2公里,这需要比当前技术高三个数量级的能量密度。”他推测,若该物体真实存在,可能涉及尚未公开的军方实验项目,如DARPA正在研发的“紧凑型核聚变推进器”。
天文学界则从宇宙学角度提出假设。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研究员阿维·洛布引用“奥陌陌”星际天体的研究结论指出:“该物体的消失方式与太阳系内已知物理规律不符,若排除人为造假,其可能搭载了人类尚未理解的引力操控技术,甚至可能是某种地外文明的探测器。”
支持“外星文明说”的网友翻出历史案例:1947年罗斯威尔事件中坠毁的碟形飞行器残骸、1994年贵阳“空中怪车”事件中三公里树林被齐腰折断的现场照片,以及2024年济南七星天文台连续三次捕捉到的“发光下坠”物体视频。他们质问:“当全球目击事件累计超过10万起,为何科学界仍拒绝正视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反对者则通过技术拆解视频漏洞。网络安全专家马克·霍普金斯指出,视频中物体边缘存在明显的“抗锯齿”处理痕迹,且消失瞬间的像素变化率与深度学习生成的伪影特征高度匹配。他演示了如何用开源AI工具在15分钟内复现类似视频:“只需输入‘圆盘状UFO喷气消失’关键词,算法就能自动生成符合人类认知偏差的虚拟影像。”
这场争论折射出UFO研究领域长达半个世纪的困境。自1969年美国空军“蓝皮书计划”终止以来,全球官方机构对UFO的态度逐渐转向“不否认、不确认、不研究”。但民间研究从未停止: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建立的全球UFO数据库已收录83万起目击事件,其中1.2%无法用现有科学解释;中国科学家王思潮坚持30年跟踪研究,发现江苏射阳、新疆喀纳斯等地存在周期性UFO活动规律。
转机出现在2021年。美国国防部成立“全域异常现象解决办公室”(AARO),首次将UFO研究纳入国家安全框架。其2024年报告显示,在分析的800余起事件中,17%涉及“无法解释的空中现象”,其中3例显示物体以“非牛顿力学”方式运动。报告结论谨慎但意味深长:“这些现象挑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需要跨学科合作破解。”
回到此次事件,无论最终结论是技术伪造、军方实验还是地外文明,其核心价值在于唤醒人类对宇宙的敬畏。当我们在争论“是否存在外星人”时,或许更应思考:如果宇宙中存在比人类早发展百万年的文明,他们看待地球的方式是否如同人类观察蚁穴?这种文明等级的差距,是否注定某些真相永远超出人类理解范畴?正如卡尔·萨根在《宇宙》中所言:“宇宙比任何人所能想象的更为广阔和奇异,而我们正处于理解它的起点。”此次UFO事件终将随时间淡去,但它留下的追问将持续推动人类探索未知的脚步——因为真正的科学精神,不在于急于给现象贴上标签,而在于保持“已知的谦卑”与“未知的好奇”,在浩瀚星海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坐标。
来源:深港在线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