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云康 资讯频道
热点推荐 天气预报不敢报40°C?官方回应当然不是 不同环境下温度不同!

来源:温酒醉人
2025-07-14 1 阅读
导读:立秋刚过,大兴安岭和漠河一带的东北老铁已裹上军大衣。而在大部分的南方地区,人们还得在三伏天里忍受高温。甚至个别地区温度还能突破40℃。

立秋刚过,大兴安岭和漠河一带的东北老铁已裹上军大衣。
 
而在大部分的南方地区,人们还得在三伏天里忍受高温。甚至个别地区温度还能突破40℃。
 
但是你看天气预报就会发现,不管实际温度多高,预报中的温度永远在39℃以下。
 
对这种情况,外界多年来一直在猜测,是气象局故意压低气温不报,然后企业单位就不用出高温津贴。
 
事实果真如此吗?天气预报里每天的温度数值又是如何得出来的呢?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每天都会接触和感受到的气温。
 
气温数值是有差异性的
 
每天,天气预报都会发布气温数值。智能手机普及后,各种app上的天气预报数值更是时时更新。
 
虽然从各个平台看到的气温数值都差不多,但实际上,气温数值是有很大差异的。
 
就以夏天的城市为例,在没有采取任何降温的措施下,不同环境下的气温有高有低。
 
室外温度高于室内温度,柏油路和水泥地面的温度,要明显高于其他环境。比如在正午的阳光下,这两个区域的实际温度,比别的区域至少要高出4℃甚至5℃。
 
如果具体到一些更细化的场景,气温的差异就更大了。汽车在阳光下暴晒,内部温度可飙升到50℃以上。
 
像摩托车或者电瓶车的深色坐垫,阳光暴晒后的温度能达到60℃以上。
 
再比如夏天时人们坐动车到南方,车厢内提示外面的温度接近50℃。温度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动车测量的是自身周围的温度。
 
动车的外车厢因为辐射作用本就温度较高,再加上铁路线沿途的电子设备也产生热辐射,最终使得铁路沿线的局部温度很高。
 
在同一天里,身处不同的环境,感受到的气温都不一样。这是因为热辐射的作用,温度跟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
 
以上,还仅仅是一座城市内的气温情况,如果让城市和乡村地区做对比,你会发现在同样的太阳下,城区的温度,要比远郊乃至乡村的气温更高。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热岛效应。因为城市的各类建筑太过于密集,不管是柏油路面还是建筑外墙,它们的吸热率和热容度都比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高。
 
大量的热量汇聚在城市,并且向四周和大气中辐射,由此在同一时间内,城市的气温就比周边的郊区和更远的乡村要高。
 
试问,这么多的气温数值汇聚在一起,在天气预报中,究竟该以哪个为标准来播报呢?
 
是以地面的温度?还是电瓶车座椅的温度?亦或是室内的温度?显而易见,这些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温度,都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而在天气预报中,具有代表性的气温数值,是要遵循特定的测量规则的。
 
不是不报,而是有标准化数值
 
天气预报的气温数值,它的测量首先要遵循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定,每天的气温数值,是各地气象部门设置的百叶箱里温度计测定的气温。
 
百叶箱要设置在什么地方,同样也是有要求的。
 
简单来说,百叶箱安放设置的区域不能是柏油或者水泥地面,必须是草地也就是土壤自然裸露的地表。
 
百叶箱安放的高度不能贴着地面,而是要距离地面1.5米高,这个高度标准同样是固定的。
 
最后在百叶箱的周围区域,不能有建筑物或者树木的遮挡。
 
综合来看,百叶箱要设置在一个空地,且周围没有任何遮挡物。在这个区域内测量出来的气温,才能被用于天气预报的数值。
 
之所以要设置在这样的环境里,是为了避免辐射等外部因素对测量的干扰。其次,只有在这一标准模式下测量出来的温度,才被认为具有代表性。
 
比如在同一座城市,不同地点和环境下测量的温度,肯定是存在差异的,这样就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性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的气象部门,都是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标准来测量气温。这就相当于历史上的“车同轨书同文”,通过确立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气温高低。
 
说得再简单一点,标准化的气温数值就好比一个坐标点。某一天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里感受到的温度变化,就是在这个坐标点的上或者下之间浮动的。
 
正是有了这个可衡量的标准,每个人才能更直观的感受到温度差异有多大。
 
至于说这个气温数值没有达到40℃以上,那是因为在多数情况下,百叶箱里测量的温度确实就达不到。
 
而一旦真的达到了,有的时候天气预报里也会播报的。
 
比如在2013年的杭州,当年的7月24日到28日,气象台连续几天发布了40℃以上的高温。但很显然,这种情况相当少见。
 
而且从温度的变化来看,如果标准化的气温真的长时间超过了40℃,那人类距离完蛋也就不远了。
 
不过,人的感觉也不会欺骗,在温度较高的时候,感觉中的气温超过了40℃,但天气预报的温度,一直是在36℃到39℃之间。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除了不同环境下的温度差异下,人体实际感受到的温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人的感受和环境温度不同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你现在从广州乘坐火车去哈尔滨,从广州站上车时,你感到外面又闷又热。
 
火车沿途在长沙、武汉等南方城市停车,虽然气温有一定的浮动变化,但你在站台感受到的温度变化并不大,你依旧会觉得天气又闷又热。
 
等火车到了郑州、石家庄等北方城市,你再下车到站台上,哪怕天气预报的气温数值都是35℃,但你能明显感觉到温度产生了变化。
 
火车继续往北,等过了北京天津到达东北境内,你感受到的温度变化就更加明显了。
 
事实上在夏天,有时郑州、武汉、广州这样的南北方城市,气温可能都是36℃,但人的实际感受却存在明显差异。
 
为什么会这样,关键就在于人的体感温度,还跟空气湿度密切相关。南方城市在夏天时,空气湿度普遍较大,人体的感觉又闷又热,好比在蒸笼里。
 
北方城市空气湿度相对较低,有些城市甚至很干燥。这样一来,哪怕温度相同,人的感受也不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夏天去南方城市会觉得闷热,如果去北方城市,会感到空气比较清爽,能让人透过气来的缘故。
 
数据显示,空气湿度一旦超过80%,哪怕气温只有30℃左右,人体的感觉也会十分闷热。相反空气湿度如果很小,气温哪怕在35℃以上,人体的感觉也会存在差异。
 
正因为有空气湿度的影响,所以人们在夏天的时候,体感温度往往和天气预报的气温数值感觉不太一样。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差异化的影响。比如一个胖子比瘦人更怕热也更容易出汗。再比如大热天你穿着黑色衣服在阳光下活动,肯定比穿浅色衣服更热。
 
这些方方面面的影响,都会让你感到温度有差异。但这种差异,都不是天气预报把气温数值报低所导致的。
 
换句话说,如果哪一天天气预报里的气温数值更高,那在现实环境里感受到温度就会比平时更高。
 
所以说,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变化,由于会受到别的因素的干扰,就不会用于天气预报的气温数值了。
 
标准化和差异化
 
综合上述因素来看,天气预报里发布的气温数值,可以简单理解为没有其他因素干扰下的空气温度。
 
而人体感受到的实际温度,又有所在地区,空气湿度,太阳光照,穿衣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天气预报的气温数值,是一个标准化的数值,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则是叠加了各种外在因素后的差异化情况。两种数值一个是基础,另一个是感受。
 
而在现在,为了让天气预报更加的精细化,不管是气象台还是各种手机平台上的预报数据,都会预报空气湿度、日照指数以及穿衣指南等等这些信息。
 
这些差异化的信息,实际上就等于告诉了人们,当天在标准化的气温数值上,人体实际感受到的气温可能会是多少。
 
除此之外,像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大城市,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相当明显,现在的天气预报除了发布正常的气温数值外,还会发布不同城区之间的实时温度。
 
通过这种差异化的预报方式,尽可能帮助人们了解实际温度究竟是多少。

显示全部内容...

优秀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