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云康 资讯频道
生活排行榜 临沧十大最美景点 来临沧不能错过的10个最美地方 大饱眼福

来源:adyk6619
2023-02-10 546 阅读
导读:摘要:临沧有着“恒温城”的美称,无严寒酷暑,四季如春,是个随时可以前往游玩的旅游胜地。美丽的风光,迷人的民族风情,独特的饮食,都会为临沧之旅增添一份难忘的回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临沧十大最美景点。

 摘要:临沧有着“恒温城”的美称,无严寒酷暑,四季如春,是个随时可以前往游玩的旅游胜地。美丽的风光,迷人的民族风情,独特的饮食,都会为临沧之旅增添一份难忘的回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临沧十大最美景点。
 
1、沧源崖画谷
 
沧源崖画谷旅游风景区位于临沧市沧源县佤族村寨勐来乡,因具有3500多年历史的古崖画而闻名海内外。目前所发现的崖画群共15处,古崖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佤族远古先民狩猎、放牧、村落、战争、舞蹈、杂技及宗教祭祀等活动,其内容丰富,构图简练,粗矿豪放,人物和动物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独具风格,形象地展现了远古先民的生活场景。对研究古代民族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等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自然风光秀丽,森林葱茏,植被茂密,岩壁林立,溪流潺潺,民风民情古朴浓郁。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是极具观赏性与娱乐性的旅游景区。
 
沧源崖画谷旅游风景区位于云南省临沧地区沧源县以北20多公里处的佤族村寨勐来乡崖画寨,因具有3500多年历史的古崖画而闻名海内外,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沧源崖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一,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沧源崖画谷景区自然风光秀丽,以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吸引着游客。
 
地址:云南省临沧地区沧源县佤族村寨勐来乡
 
2、翁丁佤族原始群居村落
 
翁丁佤族原始群居村落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村,周围自然景观优美,民族风情浓郁,翁丁寨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原始佤族风土人情,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是临沧人文风情旅游的必游景点。
 
地址:云南省临沧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村
 
3、翁丁原始村落
 
翁丁的“翁”为水,“丁”为接,翁丁,意为连接之水。该地有几条小河相互连接,以此得名。翁丁原始村落距县城30公里,属勐角乡管辖范围,共有98户人家,400多人。因为该村到目前为止还保留着许多佤家的传统习俗和信仰而称之为原始村落。
 
寨桩是佤家的一种图腾崇拜,一般位于寨中央的打歌场,代表着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最高的那杆是用龙竹制的幡杆,顶部有几圈竹篾做的饰物,上部故意插些刺刺的篾条头子,这既是饰物,又是避邪的物器,就像汉人用艾蒿避邪,桃树驱鬼,门神护家一样。篾圈下面,有一尺长的木船,代表着一帆风顺,木船下面,有一条木鱼,代表年年有余,有船就有水,有水就有鱼,这预示着全村风调雨顺、万事大吉。幡杆旁,是棵人高的木塔桩,雕刻极粗犷,全是用斧头砍凿成的,塔身被生石灰刷过,洁白如银,木塔上还刻了一些特殊的图案,有圆点、方块、三角块、条块,分别代表世上人间赖以生存的天地山川和一草一木。木塔幡杆旁,还有一个木桩,顶上钉了个木盆,这是赕佛用的木盆。杆脚下有个鹅卵石代表着寨心。每逢节日吉庆还要在竹杆上挂一条五尺长的白布幡,这又容纳了小乘佛教的礼俗。这时,家家户户都带着食物来供奉寨桩,寨桩周围堆满了食物,插满了许多祭鬼神的小三角旗,然后,全村老老少少围着寨桩载歌载舞共庆一年的丰收,乞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因此树有寨桩的广场,既作为全寨祭神、祭鬼,举行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又作为全村寨佳节聚会、歌舞欢庆的理想之地。翁丁的寨桩充分说明了佤家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追求,坚信自己的传说,寄托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寄托着一种诚恳的期盼和追求。
 
关于佤族居住地点,传说最初多是一族即为一寨的。为便于通婚,在同一个地方,有几个不同姓氏的寨子,挨在一起。后来,不同姓氏的寨子并成为一个寨子了,各个姓氏还是分片住在一起。各个姓氏聚居之间,虽无明显分割开的标志,但哪一姓氏住在哪一片,或者说,哪一片是哪一姓,本寨的人是很清楚的。就比如说,翁丁村,左上方是李家,右上方是杨家;左下方是肖家,右下方是赵家。杨家是这个寨子的创始人,所以这个寨子的头人选在杨家。
 
佤族村寨都有一片神林,并把其中的一棵古老的大树作为寨神或树神的居所。翁丁寨的神林就在村子的左边,里面还有一个祭祀房,逢年过节或全村有什么大事都要到那里搞祭祀活动,乞求鬼神保佑全村平安健康、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神林里的树从没人乱砍,因而现在长得非常茂盛。此外,佤族还有一个优良的传统,那就是人死了以后实行土葬,不留坟墓,所以说,到下次埋人的时候有可能挖到旧墓,这时你只要把墓穴中的骨头先拣起,等墓穴完全挖好后再将骨头置于墓穴底,或放在墓穴外即可,绝不会有人说你乱动祖坟与你理论,这也是佤族节约土地资源的一大贡献。人死了,家里只能存放一天,然后就去安葬,每10天供一次饭,连续3次,3次以后也就是30天以后不再认坟,这种风俗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
 
佤族房屋的内部结构原始独特,铁三角是每家都必备的,用于生火、支锅做饭,煮猪食的灶一般在靠门的一角搭建。火塘自进新房生起火后,就要让火种保存下来,不得熄灭,就如汉人不能断香火一样,除非重建房屋或全村有什么大灾、送走旧年时才可以灭火外,那时又要举行取新火仪式了。
 
翁丁村是老年过后第一天即大年三十开始灭旧火取新火的,这时,全村共同买一头小公猪,各家各户拿一些茶叶米送到村外老人钻木取新火处,待搞好各种宗教活动后,各家各户就依次用干柴在燃烧的新火堆里点上火苗带回家,各自生起自家的新火。这火塘,不用火时,就用火灰把它埋起,用时再刨开吹一吹,火塘上有一个炕巴,主要用来烘烤东西,进门上方的这个简易0,是堆放杂物的地方。佤族置于火塘的三脚是家庭团结的象征,火塘用的火则是家庭兴旺的象征。另外,佤族还以火塘上的炕笆喻父亲,挨着火塘的0喻母亲。所以佤族家中的火塘、三脚、炕笆、0,过去外人是不能随便触动的。一进门面对火塘正对面,一般是年老者及尊贵的客人方可上座,长辈的寝室也就是那个位置,一家人一般就围着火塘边睡,新婚夫妇,可在进门的左下方围出一间房间。一进门前方的右下角,一般是搞宗教活动、祭祖的地方。另外,翁丁村还保持着编织、纺织、印染等传统工艺及手碓、脚碓等习俗。
 
翁丁村在保持着传统信仰的同时,正和全县人民一道向着文明、健康、科学的新型生活方式前进。
 
4、五老山
 
山以五座山峰远观如老人列坐闲谈而名,主峰海拔2583米,年平均气温17.2℃,年降雨量1164毫米,相对湿度72%。植被为典型的常绿阔叶林,间有部分云南松。植物种类乔木树种100多种30多科,生长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水青树、野茶树、青果树等10余种。野生花卉有云南山茶、杜鹃、兰花,野生药材有杜仲、厚朴、黄芩、龙胆草、雪山一枝篙等百余种。珍稀动物有猫头鹰、猴面鹰、茶花鸡、啄木鸟、杜鹃鸟、太阳鸟、白腹锦鸡、红嘴相思鸟、野猪、豪猪、野猫、野兔、猕猴、黑眉锦蛇等,被誉为动植物繁衍栖息的自由王国。
 
景区内山川壮观、奇石林立、密林入海、流泉飞瀑、湖光山色、鸟语花香、天象奇景可谓美不胜收。主要景点有五老飞瀑,情人谷,鹿恋湖,金竹林大叠水,五峰亭等,集雄、险、奇、秀、幽诸美学特征为一体,是大自然赋予的极佳旅游地。
 
景点位置:
 
国家级森林公园,在临沧县城东约15公里处,系临沧大雪山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域。
 
景点特色:
 
山中自然景观山势峻拔,沟谷纵横,林中遍布流泉飞瀑,山崖藤罗密布。阳春三月,山野杜鹃如火如荼。夏秋阴云凝聚时山间白雾翻腾,山峰如云海仙岛。宿雨初晴,碧空如洗,山色苍翠欲滴,山腰白云如天然玉带。夕阳西下,余光返照,层林生辉。山中金竹林大叠水从悬崖峭壁飞流而下,形成高30米宽3米多的巨大水帘,身临其境使人惊心动魄。
 
景点文化:
 
其风光在历史上曾为缅宁十佳之一,传说因为酷似五位仙人座以论道而得名。五老山经临沧县委、政府决定辟为森林公园后,实现通水、通路、通电。1999年5月,经上级有关部门考察认定符合森林公园质量标准,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五老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景点设施正在进一步健全完善,不久即将建成集游览、观光、考察、度假、疗养、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
 
5、临沧茶文化风情园
 
临沧茶文化风情园位于临翔区城郊,占地110公顷,是云南省25个旅游精品工程之一。
 
临沧茶文化风情园是集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文旅游景区。景区以滇茶文化及少数民族茶文化为主,兼顾中国及世界茶文化,展现了古老的茶道、茶艺、茶经、茶礼、茶俗、茶歌、茶舞等茶文化精华。
 
游览临沧茶文化风情园不仅能使你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还可亲自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领略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6、云县漫湾百里长湖景区
 
澜沧江流经临沧境内二百多公里,在此段流域上建成的三座百万级千瓦大电站-漫湾、大朝山、小湾电站--亚洲最高坝电站,三大电站形成了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澜沧江高峡百里长湖景观。湖面平静秀丽,胡湾半岛星罗棋布,两岸山峰秀丽,苍峻巍峨,珍稀动物繁多,风景如诗如画。沿线依次分布着澜沧江大峡谷,云海山庄,忙怀、曼志新石器遗址,朝山寺,滇缅铁路遗址,民族风情村,电站景观等众多景点。高山峡谷,江水湖湾,电站水坝,历史遗址等各类旅游资源以澜沧江为纽带联成一线,形成了集工业考察,历史文化考察、探险观光,水上娱乐,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带。填补了云南省水电工业旅游的空白,也因此被誉为“亚洲追具特色的水电基地”。
 
7、永德忙海景区
 
忙海湖景区位于永德县德党镇明朗村境内,距离县城45公里,库容量3240万立方米。开展水上游船观湖、湖仙岛休闲、金龙寺朝拜、忙海湖358级台阶健身、大岩子溶洞观光、钓鱼、射箭竞技系列活动。景区以水域风光资源为主体,周边是29500亩的生态林区,境内植被茂密、景色秀美,珍惜动植物种类繁多,奇花异草丰富。以初步形成了山青水秀、鸟语花香、高峡平湖、一望无际的休闲旅游景观。目前已成为全县乃至周边地区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8、鲁史古镇
 
鲁史镇在县城东北部,澜沧江、黑惠江之中间,历史上素有“夹江”之称。历史上鲁史乃是凤庆通往巍山、下关、昆明直至中原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驿站。凤庆县城和鲁史镇都坐落在茶马古道向东南亚延伸的要冲上,是蜚声中外的“茶叶之乡”。鲁史至今仍保留有一段青石故道;三米多宽,由东向西把古镇一分为二。现在鲁史镇的金鸡村尚遗留有百珠连片的古茶树野生群落。古平村海拔2400米左右的山野上,生长着三千多株野生茶树。
 
明清以来,鲁史人就以茶为生。其中骆英才是鲁史第一个人工种茶的人。并开设“俊昌号”茶庄,长期从事茶叶贸易。还有出自段逸甫茶园的“凤山春尖”,是民国时期云南茶叶的极品之一。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俊昌号”和“凤山春尖”都消失了。
 
鲁史镇以四方街为中心点,和四方街连接的横街是鲁史古镇的主要街道。形成“三街七巷”的格局。走进鲁史的大街小巷,深深感受到古文化的印迹。这里四合院的营造很有特色。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房屋大多坐南朝北,院落基本上是一正两厢一照壁的格局。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此门就自成天地,很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宽敞的院落内,植树栽花,叠石造景。在临街或靠路的墙体上,有画有诗。过去,临街的人家总有一个很宽的石板走廊。鲁史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就像当地寻常人家门楣处的对联:“含笑看人生,平心尝世味”。
 
9、孟定坝
 
孟定坝是一个四世纪以来受南汀河侵蚀并堆积而成的冲积型宽谷盆地,四面被山丘环绕,南汀河从东北流向西南并穿过整个坝区,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长、常年无霜,由于酷热严重,一直到解放前民间都还广泛流传着“想到孟定坝,先把老婆嫁”的说法。因为旧时缺医少药,热带流行病如疟疾等瘟疫肆虐,常住人口都无法避开,对当地水土有一个适应过程的外来者更是有来无返者颇多。因而,旧孟定坝的恶名由此传开。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人民群众在国家的大力帮助下与恶劣环境作坚决斗争,随着交通、通信、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爰有大暑,不可人住”的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变。现在的孟定坝,已经发展成为国家一级口岸,有“黄金口岸”的美称。现在的孟定坝,处处瓜果飘香、遍地粮食作物。昔日的荒滩,已经成为粮仓。这里的人民群众在大好形式的引导下,正逐步走向富裕之路。
 
一路上群峰叠翠,树木郁郁葱葱,各种热带藤蔓植物遮天蔽日地生长在公路两旁,山上的鸟儿在自由的欢唱,时不时的传来野生动物的叫声。自收枪后,这里的野生动物跟人类成了和睦相处的好朋友,有时还会有迷路小草豹猫出现。简直太美了,山脚下是极具现代气息的商业开发区,街道修整得又平又直,山上鸟鸣兽啸。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孟定坝的山好水好,滋润着层层泛青的双季稻梯田,散发着国泰民安的田园气息。50年代初,临沧地区在耿马孟定镇建立橡胶示范园林地。“云南人民政府立项—孟定坝万亩橡胶示范园”的标志碑竖立了起来。当时全国各地的军人、开荒队、支青豪不犹豫的开进了这块肥沃的处女地。开荒、引渠、架电、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开挖通往缅甸的公路。在与缅甸接壤的南汀河两岸和耿马城接壤地方投资上千万元,种植橡胶、澳洲坚果、西瓜、广西蜜柚。目前,孟定这一带的这些热区经济果木,全部挂果并开采投入使用,开赴边疆的所有同志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宝贵的丰收,为孟定坝增添了一件美丽而实惠的“衣裳”。
 
现在,全坝民营橡胶种植面积7.2万亩,开割5.1万亩,年产干胶3094吨,产值3000多万元,涉及全镇10个村委会118个村民小组6000多户3.4万人,人均收入900余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60%,橡胶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孟定坝率先实施新项目,投资2亿元,解决老农贸市场脏、乱、差等问题;投资250万元,建城占地面积68.83亩鱼养殖厂;投资4500万元,建设中国边贸城;投资1200万元,扩建孟州王酒厂。如今孟定坝呈现出“开发活、口岸兴、群众乐”的大好局面。2005年,人员出境近达17万次左右,车辆出境近3万辆次,边贸进口总额达7580万元,其中进口达2447.42万元、出口达5132.59万元,其货物进出口量,边贸业务已超过芒卡、南伞、成为临沧最繁华的进出通商口岸。
 
群山挡不住傣族人勇闯信息时代、经济时代的步伐,在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导下,孟定坝已今非昔比,将越来越换发出蓬勃发展的绿色生机。
 
10、耿马总佛寺
 
耿马总佛寺,傣语洼细利专勐,位于云南省耿马县耿马城郊,属巴利语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由清代乾隆年间耿马宣抚司罕师.罕谢主持修建,由耿马最高禅师按雅淌住持,也是耿马土司及其亲属拜佛的场所,又称官缅寺。在耿马南传佛教中属最高一级,称纳扎探。清咸丰一至四年(1851-1854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曾两次重建。
 
此寺包括大殿、过厅、戒堂、塔、僧舍、庭院、围墙、寺门等部分。大殿主体为砖木结构,殿内有两排平行的巨大木柱作主要支撑,巨柱外两侧又承接副梁,形成偏厦。中堂与偏厦组合为三重檐建筑,上盖青灰瓦。殿高约30米,宽15米,长27米。左右走廊宽约3米,走廊外有一道1.5米高的矮墙环绕。殿内西端的释迦牟尼佛像后还供列八尊泥塑像,除水神乌保谷外,其余八尊全是阿罗汉像,即阿拉含、阿底牙、微拔、关定牙、麻哈南木、阿达理、麻哈加乍(大肚罗汉),这是受内地汉传佛教的影响而不同于德宏、勐连和西双版纳的地方。大殿东端正门外增设一过厅,厅内竖两棵6米左右高的砖柱和6棵巨型木柱作支撑,地面铺青砖。过厅中部屋顶为一重檐一面坡,檐上方又增设一歇山顶,二面坡。因此这三面坡刚好错落在大殿的上檐与中檐之间。另外,过厅两侧的顶部又分别建有二重檐,并与大殿的中檐戗脊和下檐戗脊相衔接。这种布局使正殿和过厅形成重叠错落、富丽堂皇的外观。
 
大殿基座高出庭院约一米,从庭院起步跨数级石阶即可登入厅堂。石阶两旁竖立石狮一对,昂首蹲伏,作守卫状。石础外侧刻有家畜、花卉、龙、凤、狮等浮雕。过去庭院中还建有石塔一座。鼓房内有铜钟一口,高五尺,直径三市尺,重2665市斤,上铸有“皇图巩固,帝道遐昌”八个大字,落款为“道光二十七年几次丁未仲夏十六旦世袭耿马宣抚司罕恩沛虔诚献”。塔和钟均毁于“0”期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落实,1981年以后,对总佛寺进行修葺,共筹集金24万元,其中中国佛教协会资助16万元,耿马县资助4万元,佛教信众和各方友人捐款4万余元,1988年10月破土动工,1990年4月竣工。赵赴初先生题写寺名“耿马总佛寺”。目前全寺僧侣保持在40人左右。
 
耿马总佛寺现任方丈召祜玛国晚,64岁,云南耿马县人,兼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云南省佛教协会理事,省政协委员,耿马县政协委员,县佛教协会会长。

显示全部内容...

优秀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