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寻短见,都是起因于一时觉得生无所恋。这种绝望之心,有的是来源于自身,有的是来源于外界。如果是不可抗力,比如说天灾,那也就罢了。但是如果是来自于亲人,特别是来自于父母,那毫无疑问,悲剧色彩就加重了。
江西一位16岁女生,一直是学霸。结果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被父母唠叨了几句,这女孩就寻了短见,投水而死。
来自父母的负担
有人认为,被父母说几句就寻短见,这女孩儿的心理也太脆弱了。我却觉得,对一个16岁的女生来说,也许她的心理根本就没来得及强大。
在世俗的眼里,在这个现实的社会,学习好就有好未来,还是有很大市场的。特别是那些自己的人生存在很大遗憾的家长,就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这种寄托已成负担,沉重到了疯狂的地步。父母有下赌注的性质,可是他们从来没想过孩子的承受能力,这也太危险了。
在特别关注学习成绩的家长眼里,孩子的性格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健康等因素一定受到忽视。当你眼里只有分数,其他的也就不存在了。但是人能光靠分数活着吗?不能,人活着需要好多要素来支撑。好未来是需要好分数,但是仅有好分数,很难说有好未来。
遗憾的是,好多家长不懂得这层关系,只知道对孩子层层加码,严格要求,并为此沾沾自喜。殊不知,到头来鸡飞蛋打——自己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希望落了空,断送了孩子的性命。
家长唠叨几句,后果有这么严重吗?如果孩子经受过挫折教育,那么父母唠叨几句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习惯于一直成绩优异的学霸来说,很可能无法接受自己成绩倒退的现实,更无法接受因此招致别人的埋怨和鄙视。这时候,悲剧也就极容易发生。
对于这样的家长,有网友毫不留情地讽刺道,因为自己的无能,就把孩子推到了风口浪尖,根本就没把孩子当人看,这对孩子显然是不公平的。
你把孩子当人看吗
一件件的悲剧发生之后,我们回头来看,如果孩子学习成绩真的不理想,家长也想尽了一切办法,那么只要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将来哪怕做一个凡夫俗子,那不也很好吗?接受孩子的平凡,有那么难吗?
对16岁的孩子来说,我不认为孩子的心理素质是第一位的要素,家长的导向才是最重要的。毕竟孩子未成年,但是家长更理智更清醒。
如果孩子从家长的眼里发现自己被当成了学习和考试的机器,被变成了分数的奴隶,那么她自然也就丧失了生之乐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就成了她解不开的一个结。
侥幸的沈从文
沈从文受到了批判以后,果断远离了文学,不再搞创作,主动割断了和文学的一切联系,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了文物的研究。在十多年后,出版了他的文物专著。
沈从文是明智的,他学会了退缩,他学会了转移。这种退缩和转移保护了沈从文,或者说沈从文的退缩和转移保护了他自己。
对一个16岁的中学生来说,她能实现沈从文式的转移吗?家是她唯一的栖身之地。除了家之外,她没有任何退缩之处。但是父母的威逼和唠叨,让孩子连这唯一的栖身之地都无法待下去了,她极可能会选择走极端。
所以我说沈从文是幸运的。在受到打压的时候,沈从文能够转移目标,自我保护,从而活成了另一种姿态。而那些没有退缩之地的孩子们,只能令人痛心。
脆弱如浮萍
冯元兴在失意的时候,写了一首浮萍诗。浮萍无根,生在水上,脆弱无力,就怕风波兴起遭受打击,害怕惊涛骇浪来袭。
读到冯元兴的这首诗时,我忽然间就想到了江西这位自杀的16岁女生。她多么像冯元兴笔下的浮萍啊,没有根,没有寄托,没有栖身之地,害怕风浪的打击。这种脆弱的样子,江西这位16岁女生和浮萍,是何等的相似。
结语
尽管未成年人自绝的悲剧时有发生,但我不认为主要原因在未成年人身上。相反,他们的父母应该承担主要责任。毕竟,对未成年人来说,父母不仅是他们经济上的依靠,更应该担任他们的人生导师。遗憾的是,有些父母根本就不配做人生导师。眼里只有分数和名次,片面地畸形地看重分数的家长,该反思了。如果功利心太重,警惕鸡飞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