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云康 资讯频道
热点推荐 双十一手机价格出现先涨再降现象 搞小动作欺骗用户

来源:温酒醉人
2022-10-27 397 阅读
导读:现在双十一的预售活动已经开始,大家都以为双十一是一个优惠活动,没想到却有一些商品出现了先涨后降的想象,可谓套路满满,其中手机就是一个重灾区,下面大家就和腾阅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双十一手机价格出现先涨再降现象,双十一手机购买攻略。

现在双十一的预售活动已经开始,大家都以为双十一是一个优惠活动,没想到却有一些商品出现了先涨后降的想象,可谓套路满满,其中手机就是一个重灾区,下面大家就和腾阅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双十一手机价格出现先涨再降现象,双十一手机购买攻略。
 
双十一手机价格出现先涨再降现象
 
双11已经开启预售,但多位网友反馈,天猫的猫享自营上华为、OPPO等多款手机出现先涨价、再降价的现象。
 
这类行为在历年双11中屡禁不止。专家建议,消费者要及时收集证据举报,监管部门一经查实后也要依法从严处理。
 
又是一年双11,又到了“买买买”的时候。
 
一般而言,双11的商品要比平时便宜,这已经成为行业默认的规则。不过,不少网友却发现,电商平台在售的手机等商品出现先涨价再降价的现象,最终的价格甚至比平时还要高,引发网友吐槽“双11的坑太多”。
 
专家指出,商家先涨价后降价,以制造降价假象,是典型的不诚信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还可能构成欺诈。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消费者可要求三倍赔偿。
 
自营多款手机被指先涨后降
 
一位网友打算在天猫的猫享自营上购买OPPO Reno 8,他表示,自己早早就将商品放入购物车,没想到看了一出“好戏”。10月16日的价格为2099元,10月18号的价格为2069元,降价了30元该网友还暗自庆幸,准备再等几天;结果10月19日一看价格竟然涨到了2469元,等到10月24日双十一预售开启这天,价格降到了2299元,虽然比前几天的价格要便宜一点,但比10月18日的价格仍然是贵了230块钱。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另一位网友打算购买的华为Mate 50 Pro上。从网友截图的情况来看,华为Mate 50 Pro这款手机在10月18日的折后价为6999元,而10月21日的价格为7099元,已经涨价100元,10月24日,价格则为7299元,再次涨价200元。
 
对比之下,这款手机在一周之内涨价了300元。
 
在大众的印象中,双11的价格就是比平时要便宜,对于消费者而言,手机不在刚上市的时候买就是图个“晚买享优惠”,要是和平时一样的价格买到,那还不如“早买早享受”。
 
实际上,不只是手机,其它品类也出现了类似的状况。
 
一位消费者向《财瞭》表示,以前自己从来没凑过双11的热闹,是因为怕麻烦,不想可着时间买东西。最近,在商家促销短信的狂轰滥炸之下,他尝试购买一双喜欢的鞋,却发现双11的坑太多了。
 
“之前放进购物车的一双鞋折扣完也才四百多,昨天进去一看,涨到了六百多,然后各种跨平台满减一系列骚操作变成五百。要不是我亲眼看的鞋子在双11反而涨价了,我真不信商家是这么昧着良心挣钱的啊。”
 
更是有微博网友吐槽称,“既然要涨价,求你们别搞双11了,让我按日常价买东西可以吗?”
 
多条规定未杜绝商家“套路”
 
从2009年开始,双11至今已经来到第14年。但在这14年中,类似先涨价再降价的促销套路却层出不穷。
 
2017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当年双11网购商品价格跟踪调查体验报告。该调查涉及16家网络购物平台,共选取了668款商品,涉及服装鞋帽、手机数码等9大品类。从10月21日到11月21日,体验人员通过截屏等取证方式对每款商品详细记录了价格变化情况。从价格记录统计结果来看,宣称参加双11促销活动的539款非预售商品中,在整个体验周期内,不在11月11日也能以“双11”价格或更低价格(不考虑联动活动情况)购买到促销商品的比例达到78.1%。
 
也即是,近8成非预售商品根本没有便宜。其中一些平台和商家的商品存在先涨价后降价、“双11”价格不降反升等问题。
 
中国消费者协会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适应网络购物方式的价格法律规定,规范平台及商家的价格行为,加大价格动态监测力度,适时公布价格监测结果,将价格严重违法行为列入失信黑名单,并予以公示,方便消费者查阅。
 
政府有关部门也在行动。
 
2021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向全国互联网平台企业和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下发了《关于规范“双十一”网络促销经营活动的工作提示》,其中专门提到严格规范促销行为。要提高促销行为的公开化和透明度,禁止采取“先提价后打折”、虚构原价、不履行价格承诺等违法方式开展促销。
 
今年10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消息称,为规范“双十一”期间网络集中促销经营行为,已召集上海重点电子商务企业,提出八方面合规要求。第一条便是促销规则要更加透明、简单易懂。禁止采取“虚假打折”“虚假标价”、不履行价格承诺等违法方式开展促销。
 
不过,这些措施还是没能完全禁止促销套路的出现。
 
专家:或构成欺诈,可要求三倍赔偿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向《财瞭》表示,商家先涨价后降价,以制造降价假象,是典型的不诚信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还可能构成欺诈。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明码标价。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另外,《价格法》也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经营者有此行为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予以警告,可以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不过,在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以及市场监管部门的约谈提醒之下,双11的促销套路为何还屡禁不止?
 
陈音江认为,相关法律法规对价格欺诈的处罚也不轻,但经营者确实有自主定价权,可能提前调价,以规避法律;另外,即使商家在价格上先涨后降,消费者也很难去举证维权;从监管层面来说,监管部门也不太好判定,双11有大量的线上商家参与,并且均是跨区域经营,监管上也有难度。
 
“这些也让一些商家抱有侥幸心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铤而走险,侵犯消费者权益。”陈音江说。
 
他建议,治理这类促销套路应该发挥消费者、监管部门等多方共治的作用。消费者在遇到“先涨价再降价”这类现象时,一定不要选择吃哑巴亏,而要及时为执法部门提供线索;监管部门一经查实的也一定要依法从严处理,要让不法商家感觉到疼,付出违法的代价,也能对其它经营者起到震慑作用。
 
“预售定金”“凑单满减”,花式“算法”堪比奥数
 
近年来,数字经济活力旺盛,强大内需动力催生出的电商行业和电商平台蓬勃发展。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低价给人们带来的边际效应在降低,“双十一”价格战疲态渐显。
 
为刺激消费,各大平台可谓是拼尽浑身解数。预售定金、凑单满减、品类消费券......一众花式玩法令网友们直呼“这简直比奥数还难”“买个东西比上学听课还认真”。除了眼花缭乱的价格“搭配法则”,电商平台将预售开始时间也由凌晨12点调整到了晚上8点,网友们纷纷戏称自己是“晚八人”,甚至还衍生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晚八文学”。
 
除了价格算法复杂之外,另一种行为也让消费者们不禁感慨“优惠力度大不如前”。记者在一些网店发现,比起往年干脆利落的降价,今年品牌方更愿意通过大量赠品的方式吸引消费者。美妆促销打折的口号也从“满300减50”、“全场打折”,变成了“买50ml送50ml”、“买60ml享117ml”。曾经在专柜被拿来免费赠送的小样们,如今在“双十一”的战场代替价格成为各大品牌比拼的“王牌”。
 
对于这样铺天盖地进货式的售卖方式,部分网友吐槽道:“去年赠的小样还没用完呢!”这一营销手段也引发了一些消费者的调侃,认为品牌方“只想薅羊毛、割韭菜,促销毫无诚意”。赠品泛滥的背后是商品生产过剩、商家清库存快速回笼现金流的真相。
 
消协提醒:消费要理智,下单需谨慎
 
越来越早的预售时间、越来越繁琐的优惠条件、越来越冗长的下单步骤、“先涨后降”“预售多花钱”的营销套路,令众多消费者精疲力尽,购物节所产生的争议与日俱增。
 
去年“双十一”前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向全国互联网平台企业和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下发《关于规范“双十一”网络促销经营活动的工作提示》(以下简称《提示》),旨在规范促销经营行为,切实维护“双十一”期间网络交易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示》中明确指出:要提高促销行为的公开化和透明度,禁止采取“先提价后打折”、虚构原价、不履行价格承诺等违法方式开展促销。
 
同时,市场监管部门提示,“双十一”期间,广大消费者应当理性消费,同时提高维权意识,遇到侵权行为应当及时向平台企业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如果出现问题,可拒收快递,及时与商家沟通进行退换货处理。
 
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提醒消费者们,不可迷信“双十一”的所谓“价格优势”,购买前最好能提前了解价格走势,做到心中有数,除非是长期跟踪考察的商品,否则千万不要单纯相信低价宣传而盲目跟风下单。对于所谓的“拼单凑单”等花式算法也应该提高警惕,巧妙搭配避免落入价格圈套。消费者要结合实际选购商品,尽量选择口碑好、平台大、性价比高的商家。“双十一”促销周期长、活动多,消费者要提前规划、看清规则,购物后注意保留凭证,以备不时之需。
 
10月26日,河北省市场监管局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全省消费维权情况,并发出消费提示预警,提醒理性消费,切勿因打折而盲目选购。广大消费者面对商家“优惠、买一送一、清仓、返券”等促销打折活动诱惑时,应保持头脑清醒,货比三家;要仔细阅读商场促销活动的具体规则、时限等内容,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购买,切勿因打折而盲目选购,做到明白、理性消费;选购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应注意详细查看产品说明书、销售授权证书、合格证等相关证明,对打折商品或赠品也要当面查验质量。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醒消费者: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损或发现违法经营行为时,可及时拨打12315热线或通过全国12315平台投诉举报。

显示全部内容...

优秀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