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云康 资讯频道
热点推荐 郑州市加快“四个高地”积厚成势 以改革创新提升能力作风

来源:温酒醉人
2022-05-30 412 阅读
导读:今年以来,郑州市以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贯彻落实省委楼阳生书记关于省会郑州要“出重彩、成高峰,努力打造‘四个高地’”的指示精神,紧密围绕贯彻落实“十大战略”行动,在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的探索实践中奋勇争先,在多个领域形成重要基础性、牵引性、普惠性制度成果,推动“国家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

今年以来,郑州市以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贯彻落实省委楼阳生书记关于省会郑州要“出重彩、成高峰,努力打造‘四个高地’”的指示精神,紧密围绕贯彻落实“十大战略”行动,在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的探索实践中奋勇争先,在多个领域形成重要基础性、牵引性、普惠性制度成果,推动“国家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开放高地、人才高地”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

近日,郑州市开设“郑在抗疫·一帮到底”问政帮办平台,直面疫情防控中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用“一直都在”的负责态度,将群众抛出的种种“怎么办”顷刻之间落实为“郑在办”,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作风得到明显增强。
 
突出改革引领,加快创新驱动
 
着力培育创新主体。今年以来,郑州市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凝练一流创新课题,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克前沿关键共性技术,引领支撑产业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加大高企培育力度,加大资源配置向企业倾斜力度,常态化受理高企申报,截至目前,已受理高企后备企业1207家,有待继续保持高企增速位居国家中心城市前列。
 
着力搭建创新平台。明确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将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纳入郑州市重大科技项目。推进嵩山实验室和黄河实验室建设,光电技术与工程等7个领域20余个重点科研攻关方向通过论证审议;以省实验室建设、研发中心集聚为突破口,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重建重振融合发展加速推进,在中原科技城设立全省首个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超短超强激光平台正式开工,截至目前,全市国家级研发平台累计达到58家。
 
着力优化创新生态。聚焦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布局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创业综合体、小微产业园,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按照“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原则,推动中原龙子湖智慧岛实体化市场运营,打造“智慧岛”双创服务模式,已初步形成初创企业、科创团队的集聚空间,探索“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今年1—4月份,共聚集各类双创载体32家,汇聚私募投资基金机构247家,集聚大数据企业超200家。
 
聚焦改革蓄能,促进产业升级
 
构建“网络赋能”新体系。今年以来,郑州市整合优化现有政务服务系统,新增企业上云服务与监测、政务服务接入等系统,建设全市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工业服务一站式窗口”;鼓励本地制造业龙头企业、软件企业和基础电信运营商树立平台经济链式思维,建设一批面向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及面向特定领域的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万企上云上平台”专项行动,提升企业上云深度。
 
实施“智改数转”新工程。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坚持以智能制造为引领,鼓励企业开展以“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为核心的智能化改造;对工业现场“哑设备”进行网络互联能力改造,工业网络互通能力得到提升,推动工业设备跨协议互通;梳理完善了市级智能化改造项目库,加强项目跟踪服务。开展智能制造诊断服务活动,围绕电子信息、铝加工制品、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开展新一轮智能制造诊断服务,1-4月份,共计为2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把脉会诊”。
 
打造“多元融合”新模式。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高端装备、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等行业探索以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服务衍生制造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提高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推动企业由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推动企业向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提档进阶,指导企业完成两化融合对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对标。
 
抓实“转型发展”新路径。开展“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联合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工业云平台服务商、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等企业和组织,打造数字化转型生态服务体系,助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丰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资源池,着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影响力大的云应用企业,推动我市软件企业成为提供“云应用服务”的主体,鼓励智能装备制造商从提供设备向提供设计、承接工程、设施维护和管理运营等智能制造全流程服务转变。
 
构建“四转”新格局。围绕培育企业成长、壮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能级,专门出台政策,明确工作推进的路径、支持和奖励措施,推动市场主体活力持续迸发。1-4月份,全市累计完成个转企296户;新增小升规入库77家;新增股份制公司16家;股上市企业已完成过会2家、在审4家。
 
强化改革破题,提升开放能级
 
构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经济新体制。今年以来,郑州市积极谋划建设RCEP经贸合作示范区,河南省RCEP企业服务中心落地自贸区郑州片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原产地证书签发等“一站式”涉外综合服务。
 
强化自贸区引领。高水平建设自贸区2.0版,推动自贸区向航空港区拓展,形成“临空+自贸+保税”的叠加优势。率先于自贸区内实现口岸、通关、保税、多式联运及综合服务等要素在制度创新方面的重大突破。截止4月底,片区256项改革创新试点任务基本完成,实施效果显着率达89%,累计形成24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全国首创47项,308项改革试点经验具备条件的241项全部复制推广,“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等8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交房即发证”等21项改革创新经验在全省推广。
 
拓宽开放通道。“空中丝绸之路”辐射增强。郑州—卢森堡航空“双枢纽”建设成效显着,助推郑州机场货运量跻身全球机场50强。“陆上丝绸之路”提质扩量。开通郑州至慕尼黑、莫斯科等16条直达线路,形成了“十六站点、七口岸”国际物流网络体系,在全国63个中欧班列开行城市中处于第一方阵。截至4月底,中欧班列(郑州)开行已突破6000列,“网上丝绸之路”创新突破。围绕“一核两区多园”总体布局,持续完善“买全球、卖全球”枢纽网络。1-4月份,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415.8亿元,同比增长12.7%。“海上丝绸之路”做优做强。建设以东向为主的海铁联运国际通道,逐步构筑起郑州至港口间经济快捷、低碳环保的物流大通道。3月份郑州—连云港和郑州—黄岛港铁海国际联运班列相继开行,进一步推动郑州枢纽能级跃升和枢纽经济发展。1-4月份,郑州中心站铁海联运到发10891标箱,同比增长42.6%。
 
夯实开放平台。完善口岸体系,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业务正式启动,做大做强已有的药品、肉类等9个功能性口岸。3月份成功获批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第四个国际邮政枢纽口岸,实现了“中转”向“枢纽”的升级,继续保持内陆地区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城市。提升通关服务,率先在郑州机场海关实施进口“两步申报”改革试点工作,共同推进压缩整体通关时间。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海关监管互认,航空口岸全面实施“7×24小时”通关,铁路口岸推行“7×24小时”预约通关。
 
做优外向型经济。创新招商引资制度机制,大力推广“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引资模式,紧盯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地区和香港、台湾、日韩等区域,开展“四个专班”驻地招商。对外投资合作不断深化,郑煤机增资德国索恩格、宇通集团投资文远知行公司等对外投资项目引领全市对外投资再创新高。一季度,郑州市对外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4.1亿美元,同比增长7.1%;郑州市实际吸收外资金额11.6亿美元,同比增长44.6%。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抓好土地供应制度改革,推行“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服务模式,实现优质产业项目优地优供、优地快供。加快郑州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先进经验模式,促进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大幅提升。加快国有企业重组整合,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县域放权赋能、省直管县财政、一县一省级开发区等“三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县域发展活力持续激发。
 
深化改革支撑,激发人才活力
 
抓机制、聚合力,担当党管人才政治责任。成立市委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推进机制。常态化开展“人才项目观摩”活动,将人才工作纳入郑州市综合考评专项体系。设立郑州人才计划专项资金,市县两级统筹资金配套,每年支出超10亿元,保障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抓服务、提效能,打造一流人才环境。以“无材料简办、智慧化快办”为改革目标,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人才服务平台,依托“城市大脑”建设和政务服务改革,着力破解“数据孤岛”,让“数据跑”代替“人才跑”,推出教育、医疗、出行等11类办事主题场景,集成30项人才高频“一件事”。开发“郑州市人才智能平台”,建设人才数据服务中台、业务支撑中台、应用系统和数字指挥中心等四大类内容,真正实现“线上+线下”工作闭环。截至今年4月底,累计访问62.6万人次,多平台线上办理人才业务3.1万余件。

显示全部内容...

优秀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