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有法律界专家质疑,涉事产品名称中未体现所包含的其他成本更低的肉类,涉嫌虚假宣传,会误导消费者。而业内人士则认为,依照现有相关行业标准,速冻产品中牛肉、猪肉占主要成分,并以此标注名称,同时配料表中如实体现其他肉类成分并不违规。速冻食品行业人士表示,这种现象不是近两年才出现,而是一直伴随着速冻食品行业,简单来说是一种行业潜规则。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为改善口感,二是为控制成本。
在牛肉里面添加猪肉,通常添加的是猪肉脂肪,因为牛肉比较瘦,纤维感重,增加猪肉油脂可增加爽滑口感,同时提升香味。猪肉馅料中添加鸡肉等成分,也是为了增强口感。而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企业出于成本考虑。上述行业人士表示,目前牛肉采购价约为60元/公斤,猪瘦肉采购价约为牛肉的1/3,鸡肉采购价不到牛肉的1/4。
事实上,用料“潜规则”背后,隐藏的是冷冻速食品行业盈利困难问题。
今年前三季度,三全食品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下滑,营收为14.4亿元,同比下降2.39%,净利润为1.08亿元,减幅达到32.42%。同报告期,海欣食品在营收增长1.44%的前提下,净利润同比下降146.47%,净亏损663.6万元;惠发食品营收增长31.25%至4.12亿元,净利润下降762.54%,净亏损2193.7万元。
而零售端渠道销量下滑,成了速冻食品企业今年业绩缩水的主要原因。去年受疫情影响,速冻食品一度成为零售市场的宠儿。然而随着疫情的稳定,消费者对速冻食品的消费热情有所下降。海欣食品在今年中期报中指出,部分受疫情催化和促进的消费需求有所下降,且终端消费渠道和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以商超和BC为代表的现代渠道购物人次减少,同时参与竞争的品牌和产品增多,公司在现代渠道销售收入大幅下降36.79%,收入占比由去年同期的32.18%下降到本期的19.72%。三全食品今年上半年在零售及创新市场营收也减少了8.2%,毛利率下降11.59%,该渠道在公司营收占比达到85.36%。
根据艾媒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速冻食品产业链及消费趋势研究报告》显示,从用户调查数据来看,30岁以下的中国消费者没有强烈的动机购买速冻食品,需要一些优惠或创新才能激发他们的购买速冻食品的欲望。相比于创新产生的销量不确定性,降低成本所带来的提高毛利的显性影响更加明显。
为稳定业绩,部分速冻食品企业开始调整价格。今年11月18日晚间,三全食品公告称,公司鉴于各原材料、人工、运输、能源等成本持续上涨,对部分速冻米面制品及速冻鱼糜制品的促销政策进行缩减或对经销价进行上调,调价幅度为3%-10%不等,新价格自12月1日起按各产品调价通知执行。除三全食品外,安井食品、海欣食品也均在11月初发布提价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