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赵教授所称的“生孩子变成有意义的事”,具体指的是什么,但是从蓝筹年会的举办目的、参与的蓝筹企业看,却是另有“一番韵味”。
一、举办目的:会议聚焦于中国经济及房地产行业新格局,对于在新形势下,蓝筹地产企业挖潜自身能力、寻求内生性增长点,顺势而为、共建行业数字化变局和新赛道,予以了充分的探讨与互动。
从中可以看到,该会议是讨论经济和房地产行业的关系,让更多的房地产企业能找到内生性增长点,找到新赛道。
众所周知,房地产靠什么拉动?靠刚需。刚需怎么来?靠年轻人买房。如何才能使年轻人基数越来越大?“多生孩子少种树”。
二、从参与的蓝筹企业来看,蓝筹百强榜,排名先后为碧桂园、万科、恒大、保利、融创、中海企业、华润置地、世茂、龙湖等等,哪一个不是地产,或是地产控股企业,这些企业关心的是“地王”,是“房价涨不涨”,是“房子卖得动卖不动”。
至于“社保”、“养老金”、“保障房”,管他有没有,反正有“人民币”就行。没有人民币,那就想办法,学美国“大棒加胡萝卜”,对“买不起”“不想买”的人,实施经济制裁。
于是靠这些教授出来“摇旗呐喊”,“旁敲侧击”,目的还是让更多的人成为“刚需”,为房企创造“后续部队”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从赵燕菁教授的个人情况来看,英国卡迪夫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厦门市规划局局长、规划委员会主任。现任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双聘教授,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
一个靠规城市划起家的教授,现在成为了“生育规划师”,开始规划如何将生孩子和保障房、养老金挂钩,奖励生孩子的人,惩罚不生孩子的“导师”。
四、从赵教授发表的言论来看,原来生一个孩子,就多挣一份工资。不生孩子的,社保、养老金都要不一样,就没有保障房。只有创造出这样的机制,让生孩子变成有意义的事,大家才更愿意。
请问,赵教授,你只看到了十八年后,工作挣工资,看到十八年前的父母的付出了吗?除了身心劳累,不用付出金钱吗?难道每天带着孩子去喝“西北风”就行了?
社保、养老金、保障房,生了孩子的就高,就有,没有生的就没有。那还工作干什么,都去生孩子吧,生十个的一套房,生二十的两套房,真好。请问你还做教授干什么?还在蓝筹会发表如此言论干什么?辛辛苦苦几十年,不如人家生几个孩子的,你是怎么规划的自己的人生?
你说错了,不是让生孩子变成有意义的事,大家才更愿意生。而是愿意生孩子,是大家觉得有时间能抚养,有金钱能负担,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为这些地产企业摇旗呐喊,变身为“生育规划师”,这样的事有意义吗?
咨询律师 http://www.zhuofawu.com
医药招商 http://www.zhuoyunk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