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云康 资讯频道
娱乐频道 近20年来“从不上门”的大药企

来源:温酒醉人
2021-04-27 237 阅读
导读:当年那家青岛同方药店,很容易就埋没在多如牛毛的中小连锁里。那些中小连锁药店,像毛细血管一般存在。药企和药店的对接工作,显得尤为繁杂。那些中小型连锁药店,是大药企从不上门的地方——大药企往往跟市里的龙头连锁药店对接完后,再无精力布局下一级的区县市场。

 2003年,城阳区建区不到十年。王元喜从老家即墨来到城阳,开了第一家同方药店,当时的城阳经济发展刚刚开始。
 
同方药业从县域起步,经过18年的发展,现已在青岛七区三市拥有门店560家,成为青岛市医药龙头企业,2020年中国医药零售连锁行业综合排名41名。
 
当年那家青岛同方药店,很容易就埋没在多如牛毛的中小连锁里。那些中小连锁药店,像毛细血管一般存在。药企和药店的对接工作,显得尤为繁杂。那些中小型连锁药店,是大药企从不上门的地方——大药企往往跟市里的龙头连锁药店对接完后,再无精力布局下一级的区县市场。
 
王元喜也曾当过主动进取者。在一些处方药刚上临床时,王元喜曾尝试主动拜访过一些大药企,但几乎都遭遇了闭门羹,说辞也尤为一致:“只做临床,不放药店。”相比较80%的院内市场销售规模而言,院外市场,尤其是县域的院外市场份额,在大药企眼中,就像苍蝇腿上的肉一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王元喜更青睐品牌药的二三线产品,不太需要向顾客费力推销,成交率就很高,毛利也够。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面对的现实是——拿不到这些大品牌,只能退而求其次,卖小药厂的药。
 
但这些小药厂的药,利润可观,有时进价仅仅是售价的一到两折。
 
遗憾的是,这些小药厂不会提供药店服务,也不会有附加的店员培训,纯粹靠返点拉动销售。对于一家药店的长远发展而言,显然没有多少好处。好在广袤的县域地区,消费水平一度低迷,老百姓买药更关注的是价格,而非品牌和疗效。
 
这构成了县域市场药店的写照:好药种类少、店员专业度低。药店门口的高音大喇叭一遍遍循环播放促销信息:低价营销拉客,这就是县域市场曾经的现实写照。
 
2018年底开始,“4+7”带量采购引发了行业地震,药品大幅降价。由于带量采购的价格博弈,被公立医院市场拒之门外,抑或是药价降幅过大的产品,将院外零售作为大力发展的方向。正大天晴的主打产品润众恩替卡韦,在集采中中标,每片价格从10.55元降到0.62元。正大天晴在公开的电话会议中表示,润众现在全国两套价格体系,会布局院外销售。
 
这一年,一度被认为是医药行业的寒冬。但在院内市场被扼住喉咙时,县域市场却爆发出了惊人的生命力。
 
据中康CMH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药品零售下沉市场总量已达3124亿,在未来5年预测将达3925亿,年复合增长率5.87%,潜力巨大。此外,下沉市场的4年复合增长率已经大幅领先一线到二线城市。
 
下沉市场崛起的背后是县域经济的振兴。全民医保制度的完善,使得原先看不起病的老百姓,能上医院看门诊、住院,他们回到乡镇,把医院的处方药消费习惯带回到零售市场。
 
几大上市连锁药店也在2017年,在三四线城市、县级及以下地区卯足火力、跑马圈地。当时,老百姓药房收购了甘肃庆阳市各市县28家药店、益丰药房也收购娄底双峰县、宁乡县等18家药店、一心堂则收购三台县等8家单体药店。
 
在“近医院,进乡镇”的方针下,大连锁药店产生的鲇鱼效应,加速县域生态的裂变——脏乱差或成历史。
 
一些外资药企开始把销售团队拆分为院内、院外两大市场团队。有一些甚至放下身段,主动找到王元喜,寻求慢病管理的合作。搁在以前,连省一级别的销售经理的面,王元喜都见不着。如今前来对接的,竟是药企董事长。
 
这让王元喜感慨万分,“4+7带量采购之后,逼着他们跟我们合作了。”
 
更让王元喜惊喜的是,不同层级的对接者,谈判力度截然不同。“同样是一年500万的销售额,如果是董事长来谈,给到的优惠就不同,比如买一送一,会给你搞几场活动,给你配赠品。”
 
外资药企在“卖药”之外,还会增加一些附加活动。
 
在国内药店还没有慢病管理概念的时候,王元喜学会了通过建立档案、回访,定期组织专家培训、讲课等健康教育,增加顾客黏性。这样的讲座,外资药企每个月会定期组织一次。
 
年初,王元喜在被闲置的药店二楼里,开理疗养生馆,顾客在上面做理疗的过程中,还可以给药店带来一些销售。这一点子,也是受外资药企推动的慢病管理思维的启发——增加用户黏性。理疗馆一开就是6家,药店的销售额至少提升了50%。

显示全部内容...

优秀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