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置
股动脉位于下肢,是髂外动脉自腹股沟韧带中点后面向下的延续,是下肢动脉的主干,在股三角内向股三角尖行进,继而经收肌管下行,穿收肌腱裂孔至腘窝,移行为腘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的稍下方,股动脉位置表浅,在活体上可摸到其搏动。
股动脉管壁由纤维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细胞组成,发出的分支有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阴部外动脉、膝降动脉、股深动脉等,其中最主要的分支为股深动脉。股动脉沿途发出旋股内、外侧动脉、数条穿动脉及肌支,同时参与髋周围及膝关节动脉网的组成。
股深动脉的分支有旋股内侧动脉,分支分布于周围肌肉和髋关节并供应其血供;旋股外侧动脉起自股深动脉的外侧,分支常与旋股内侧动脉一起围绕股骨颈形成血管袢。穿动脉是股动脉的终末支,穿过股骨附近的内收肌群至大腿的后方,并发出分支供应大腿后方的血供。
股动脉是人体重要的血管,主要参与人体血液循环,维持下肢血液供应与运行。此外股动脉及其分支可营养大腿肌、腹前壁下部的皮肤和外阴部等,保证其生理功能。
股动脉为人体主要血管之一,而维护血管健康,饮食应以低盐低脂、低糖为主,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多饮水,并适当补充纤维素和蛋白质。
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首选绿色蔬菜、菌类、水果,如菠菜、木耳、银耳、芹菜、山楂、苹果、香菇等,有利于降低胆固醇与血压,增加血管弹性,防止股动脉出现病变。
多饮水可以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保护血管。
蛋白质参与了多种集体活动,对血管的修复及保护有一定的作用,因此适量食用鱼、虾、瘦肉、鸡蛋、牛奶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利于股动脉养护。
股动脉属于下肢主要血管,若不注意养护,则可能影响下肢活动。合理运动可以预防血管疾病,降低股动脉病变几率。长期不运动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变慢,影响脂肪代谢,增加血栓风险,因此平日应坚持锻炼,如跑步、游泳、跳绳、太极等运动,以加快人体代谢,控制体重,增加免疫力,预防股动脉病变的发生。
股动脉是人体重要血管,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避免股动脉病变的发生。如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劳逸结合,戒烟戒酒,以免诱发股动脉血栓。对于有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等疾病的患者,需定期复查,以控制疾病发展,预防股动脉病变。平日还需注意腿部防护,避免股动脉损伤。
股动脉是下肢动脉的主干,出现损伤后可引起一系列变化,接下来以常见疾病为例,对比正常股动脉和不健康股动脉的区别。
股动脉形态
1、正常股动脉
正常股动脉的形态就像”水管“,在二维超声下显示走行自然,管腔清晰,管径无局限性狭窄或扩张,无斑块或栓塞,动脉壁的内膜和中层结构分别表现为均质线条状偏高回声和低回声。
2、异常股动脉
股动脉损伤
超声多普勒检测下,若为近端动脉阻塞可见单相低抛物线波形,若近端存在动静脉瘘,可见舒张期末呈高流速血流波形或逆向血流波。
股动脉硬化闭塞症
X线平片可见病变段动脉有不规则钙化影,超声多普勒血流仪可见动脉血流波峰低平或呈直线状。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X线检查可见股动脉有钙化斑点,股动脉有多节段狭窄或闭塞。动脉滋养血管显影,形如细弹簧状,沿闭塞动脉延伸。
股动脉栓塞
动脉腔被进人血管内的栓子(血栓、空气脂肪、癌栓及其他异物)堵塞,血管造影可见血管变窄,并可看到异物。
股动脉炎
体格检查可见股动脉及其远侧的动脉搏动减弱,上腹部闻及血管杂音。其主要的病理改变为动脉壁全层炎性反应,呈节段性分布。早期病理改变为动脉外膜和动脉周围炎;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肌层及弹性纤维破坏,伴有纤维组织增生,内膜水肿、增生、肉芽肿形成。
股动脉瘤
MRI检查可见股动脉呈局限性囊袋装突起,与股动脉宽或窄基底相连。
股动脉出现病变后,可出现出血、下肢疼痛、皮肤温度及颜色改变、动脉搏动异常、感觉和运动障碍及全身症状等。
出血
股动脉损伤后最主要的症状就是出血,如果是开放型伤口,可见血液自破损处搏动性流出,需及时进行止血包扎。如果是闭合性伤口,可见股动脉处出现血肿,需及时按压止血,后期需进行消肿治疗。
下肢疼痛
疼痛往往是股动脉病变最早出现的症状,股动脉硬化闭塞症可伴随下肢疼痛并逐渐加重;股动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其病肢感觉异常及疼痛,早期起因于血管壁炎症刺激末梢神经,后因动脉阻塞造成缺血性疼痛,即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动脉栓塞,可由栓塞部位动脉痉挛和近端动脉内压突然升高引起疼痛。起于阻塞平面处,以后延及远侧,并演变为持续性。轻微的体位改变或被动活动均可致剧烈疼痛,故病肢常处于轻度屈曲的强迫体位;动脉炎则是表现为下肢酸痛;股动脉瘤可表现为下肢麻木和放射性疼痛。
皮肤温度及颜色改变
股动脉疾病可导致股动脉供血障碍。由于动脉供血障碍,皮下静脉丛血液排空,因而皮肤呈苍白色。如果皮下静脉丛的某些部位积聚少量血液,则有散在的小岛状紫斑。栓塞远侧肢体的皮肤温度降低并有冰冷感觉。如果下肢缺血时间过长,可能会出现皮肤溃疡和坏疽。
动脉搏动异常
由于栓塞或闭塞的股动脉病变,动脉搏动明显减弱,以至消失;栓塞近侧因血流受阻,动脉搏动反而更为强烈,而搏动性肿块和杂音是动脉瘤最典型的临床表现,肿块表面光滑,触诊时具有膨胀性而非传导性搏动,且与心脏搏动一致,可伴有震颤和收缩期杂音。当压迫阻断近端动脉时,肿物可缩小,搏动震颤及杂音均可明显减轻或消失。
感觉和运动障碍
由于股动脉疾病可导致周围神经缺血,引起栓塞平面远侧肢体皮肤感觉异常、麻木甚至丧失。然后可以出现深感觉丧失,运动功能障碍。
全身症状
股动脉疾病可导致出现全身症状,比如股动脉损伤如果失血过多,患者可出现头晕、乏力、口干等症状;如果是股动脉栓塞,受累肢体可发生组织缺血坏死,引起严重的代谢障碍,表现为高钾血症、肌红蛋白尿和代谢性酸中毒,最终导致肾衰竭;如果是股动脉炎可伴随低热、乏力;如果是股动脉瘤可出现发热、周身不适等症状。
股动脉健康受损后可引起多种疾病,如股动脉炎、股动脉损伤、股动脉瘤、股动脉栓塞等,而影响股动脉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疾病因素
股动脉属于人体主要血管,血管性疾病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相关,若存在此类疾病,股动脉病变几率会有所上升。此外如果存在血管栓塞,栓子可随血液流动至股动脉,造成股动脉栓塞。
环境因素
股动脉病变与吸烟、寒冷、潮湿的生活环境有关,该类环境可使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出现股动脉炎症性病变。此外外伤可导致股动脉出现损伤,造成出血。
医源性因素
股动脉穿刺导管折断或损伤后异物感染,可导致其流入血管,从而出现股动脉栓塞。
感染因素
结核、细菌性心内膜炎感染时,细菌可随血液循环侵袭股动脉管壁,从而形成血管壁小脓肿,导致动脉壁破溃形成感染性股动脉瘤。
身体因素
股动脉炎症多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一些青年女性使用雌激素药物后,会导致激素水平过高,可损害股动脉壁出现炎症。一些股动脉疾病的发生还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如股动脉炎、股动脉瘤等。
股动脉是否健康,日常生活中可通过观察不良症状进行自测。如果出现下肢活动疼痛、下肢皮肤苍白发冷等症状,可能是股动脉栓塞导致。如果出现下肢静息痛,可能是股动脉闭塞导致。如果是下肢出现酸胀痛需要警惕股动脉炎症。如果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且逐渐加重需警惕股动脉瘤的发生。出现以上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明确诊断,以免耽误病情。
股动脉疾病常用检查涉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体格检查
股动脉疾病的体格检查中,一般会进行听诊和触诊,通过利用听诊器或超声多普勒,可观察股动脉波动音。同时需观察患者下肢行动力、皮肤温差以及进行肢体抬高试验,从而可初步给予诊断。
实验室检查
股动脉疾病的实验室检查以血常规、血沉、免疫功能检查为主。如果是股动脉炎症,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会上升,红细胞计数会下降,血沉及免疫功能检查会呈现异常。
影像学检查
股动脉影像学检查目前所采用的方法有X线检查、超声、动脉造影检查。X线检查可检查病变段动脉是否存在狭窄或闭塞。超声检查可观察动脉血流情况,从而判断股动脉是否出现闭塞或栓塞。动脉造影检查有助于能显示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范围、侧支及阻塞远侧动脉主干的情况,以确定诊断,指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