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云康 疾病大全
疾病百科 (腹直肌)腹直肌在什么位置?形态是怎样的?

来源:yezi
2023-10-23 79 阅读
导读:(腹直肌)腹直肌在什么位置?形态是怎样的?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居腹直肌鞘中,上宽下窄,主要功能是保护腹腔脏器、屈曲躯干和协助排便,受损后可导致腹直肌分离、腹直肌劳损等疾病。

(腹直肌)腹直肌在什么位置?形态是怎样的?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居腹直肌鞘中,上宽下窄,主要功能是保护腹腔脏器、屈曲躯干和协助排便,受损后可导致腹直肌分离、腹直肌劳损等疾病。
位置
 
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居腹直肌鞘中,上宽下窄。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的前面。
 
腹直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每个肌腹都被腹前外侧肌群的腱膜纤维所包覆,这些腱膜纤维由白线向中央汇聚。腱划为肌节愈合的痕迹,由结缔组织构成,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结合。在腹直肌的后面,腱划不明显,不与腹直肌鞘的后层愈合,因而腹直肌的后面是游离的。
 
腹直肌的基本功能是保护腹腔脏器、屈曲躯干和协助排便,有助于人体正常的活动。
 
保护腹腔脏器
 
腹腔外面没有坚硬的骨骼,而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侧,可有效保护腹腔内的脏器,还可以对腹腔内脏器起到保暖作用,可减少寒冷、外力等对腹腔脏器的刺激。
 
屈曲躯干
 
腹直肌在维持身体直立方面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平衡竖脊肌的力量,在腹直肌收缩时,可以使躯干向前屈曲,并控制脊柱活动。
 
协助排便
 
当腹直肌收缩时,可增加腹腔内压力,可帮助粪便的排出。另外,腹直肌能保持前倾的骨盆向上,有助于协助女性分娩。
 
腹直肌的饮食养护较重要,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等,有助于肌肉的增长,也可一定程度上预防腹直肌疾病。
 
腹直肌的运动养护主要是加强腹部锻炼,可适当进行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如仰卧起坐、骑自行车等。也可在健身教练的指导下锻炼腹直肌,如杠铃斜板仰卧。锻炼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剧烈运动或方式不正确后损伤腹直肌。
 
腹直肌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养护,如按摩、注意防护、定期检查等,对腹直肌疾病的发生有一定预防作用。
 
按摩
 
科学合理地对腹部进行按摩,有助于缓解腹直肌疲劳,尤其适合运动后,必要时可请专业的按摩师按摩。
 
注意防护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护腹部,避免寒冷、外力等因素刺激,有助于防止腹直肌外伤,以及预防腹直肌痉挛等疾病。
 
定期检查
 
注意观察腹部是否出现膨出、疼痛等,出现时建议及时就医。每年定期体检,关注内脏的健康,避免出现腹直肌肿瘤等疾病。
 
当出现腹直肌疾病时,其形态也会发生变化。接下来以常见的疾病为例,从腹直肌的形态方面对比一下健康腹直肌和不健康腹直肌的区别。
 
腹直肌形态
 
1、正常腹直肌
 
腹直肌为一个上宽下窄的带形多腹肌,前后均有腹直肌鞘包裹,成人腹直肌鞘前壁完整,后壁在脐以下有明显的弓状线。弓状线在脐下4-5cm,或脐与耻骨联合中上三分之一处。两侧腹直肌鞘的内侧缘以白线相隔,白线在脐以上呈带状,脐以下呈线状。
 
2、异常腹直肌
 
腹直肌分离
 
可见腹直肌仅有筋膜和腹膜相连,腹直肌向两侧分离。
 
腹直肌痉挛
 
表现为腹直肌的起点、中点或止点压痛,X线检查可观察到腹直肌出现异常收缩,体格检查也可扪及肌紧张。
 
腹部切口疝
 
可见腹直肌后鞘不完整,小肠和结肠等器官疝入。
 
腹直肌肿瘤
 
CT检查可见腹直肌周围存在致密阴影,肿瘤呈梭形或与腹直肌长轴平行。
 
腹直肌劳损或外伤
 
从事特殊的腹部频繁屈伸工作、训练以及腹部外伤时,可导致腹直肌损伤和劳损,检查时腹直肌压痛明显,肌肉有撕裂,有时可触及痉挛的腹直肌肿胀弹性减低的包块。
 
腹直肌受损后,多表现为腹部症状,或伴有其他症状,具体如下:
 
腹部症状
 
若腹直肌发生病变,可出现腹部疼痛、腹部不适、腹胀等症状,以脐周明显,严重者可出现平卧后不可坐起。也可在运动后加剧,常以阵发性发作为主。
 
其他症状
 
腹直肌病变严重时,可累及其他部位,出现食欲不振、恶心、便秘等其他症状。
 
腹直肌受损后可引起腹直肌痉挛、腹直肌分离等疾病,而影响腹直肌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腹压增加
 
由于妊娠、肥胖或腹部出现肿瘤等,可造成腹腔内压力增加,引起肌筋膜层松弛,甚至牵涉到整个腹前壁,从而造成腹直肌损伤。
 
运动因素
 
在突然剧烈运动或运动方法不规范后,腹直肌会发生不自主的强直收缩,可损伤腹直肌,出现腹直肌痉挛、劳损等。
 
先天因素
 
在胚胎期,腹壁形成的过程中一侧的侧皱襞发育不全,仅顶端与对侧的侧皱襞形成脐环,在脐旁留有腹壁缺损,内脏自该缺损脱出,形成腹裂,可造成腹直肌损伤。
 
暴力因素
 
车祸、撞击等可直接作用于腹部,导致腹直肌外伤,增加腹直肌分离等疾病的患病率。
 
其他因素
 
恶性肿瘤侵犯、腹部手术等因素可造成腹直肌损伤。
 
腹直肌损伤以劳损多见,一般有明确有外伤史和劳损史,可出现腹痛,以中部明显,疼痛随呼吸加深,因咳嗽、便秘、过伸腹部等腹压增高而加重,休息减轻,可据此自测,出现后及时就医。另外,如果剧烈运动后出现腹部不适症状,同时伴随肚脐周围膨出,则可能提示腹直肌分离,建议及时到普通外科就诊并积极治疗。
 
腹直肌疾病常用的检查涉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三大类。
 
体格检查
 
视诊可观察脐部是否存在膨出,触诊可直接判断腹直肌的紧张度,可嘱受检者在平卧位做直腿高抬动作,判断是否存在腹直肌分离等异常情况,对诊断腹直肌疾病提供帮助。
 
实验室检查
 
主要是血液检查,通过观察血红蛋白数目,可判断膈肌损伤时是否伴随内部出血,观察白细胞总数和(或)中性粒细胞计数是否增高,可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腹直肌从腹白线是否向两侧分离,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腹直肌分离等疾病。
 
CT、核磁共振检查
 
可检查腹直肌的完整性、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是否有周围组织侵犯,可帮助确诊腹直肌肿瘤等疾病。
 
超声检查
 
能够明确腹直肌的形态是否正常,以及腹直肌和周围组织血流等情况,有助于判断腹直肌损伤。

显示全部内容...

优秀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