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点
临床上并没有10种常见异常心电图这种说法,在异常的心电图中,较为常见的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等,具体如下:
窦性心动过速
激动频率100-150次/分,P波与QRS波呈现1:1关系,即每个QPS波前都有相关P波,PP间期固定;P波形态在I、II、aVF、V4-V6直立,在aVR倒置;PR间期小于0.12s,且保持恒定。
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小于60次/分,P波后面接着出现QRS波,QRS波群正常,时间为0.08-0.12s;PR间期为0.12-0.20s,间期恒定;PP间期和R-R间期规则、相等。
房性期前收缩
P波提前发生,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PR间期大于120毫秒;QRS波群呈室上性,部分可有室内差异性传导;多为不完全代偿间歇。如发生在舒张早期,适逢房室结尚未脱离前次搏动的不应期,可产生传导中断,无QRS波发生(被称为阻滞的或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或缓慢传导(下传的PR间期延长)现象。
室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可表现为提前发生的QRS波群,时限常超过0.12秒、宽大畸形;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室性期前收缩与其前面的窦性搏动之间期(称为配对间期)恒定,后可出现完全性代偿间歇。
心房颤动
P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规则的基线波动,形态与振幅均变化不定,称为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心室率极不规则;QRS波形态通常正常,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增宽变形。
症状
不同类型的异常心电图其对应的临床表现也不同,具体如下:
窦性心动过速:通常情况下,窦性心动过速可有或不伴有心慌、胸闷症状,个别患者发作时可出现晕厥。
窦性心动过缓:患者通常无不适症状,如因心率过慢而出现心排血量不足时,则出现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
房性期前收缩:主要表现为心悸,一些患者有胸闷、乏力症状,自觉有停跳感,有些患者可能无任何症状。多为功能性,正常成人进行24小时心电监测,60%可有房性期前收缩发生。在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肺心病、心肌病等患者中,房性期前收缩发生率明显增加,并常可引起其他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常无特异性症状,且是否有症状或症状的轻重程度与期前收缩的频发程度无直接相关。患者一般表现为心悸、心跳或“停跳”感,类似电梯快速升降的失重感或代偿间歇后有力的心脏搏动,可伴有头晕、乏力、胸闷等症状。严重器质性心脏疾病患者,长时间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可产生心绞痛、低血压或心衰等。听诊时,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较长的停歇,且室性期前收缩的第二心音强度减弱,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心房颤动:其症状的轻重受心室率快慢的影响。心室率超过150次/分,患者可发生心绞痛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室率不快时,患者可无症状。心房颤动时心房有效收缩消失,心排血量比窦性心律时减少达25%或更多。
除以上相对常见的情况外,还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