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观
阴地蕨原植株为多年生草本,高10-25cm。根茎短,肉质,肥厚。叶二型,均具长柄;营养叶叶柄较孢子叶柄短,长约3―8cm;叶片广三角形,轮廓长7-10cm,宽8―13cm;三回羽状分裂,基部叶柄最长,向上渐短至无柄;裂片长卵形或卵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绿色。孢子叶柄特长,达22cm,多数孢子囊穗集成圆锥状,长6-10cm,三至四回羽状分枝;孢子囊沿小穗内侧两行排列。
阴地蕨中药呈段状。根外表面土褐色,质脆,断面白色。根茎肉质,上簇生多数纤维状已切断肉质根,有的一端有切断的棕黄色总叶柄。叶均已切断,营养叶黄绿色,有柄,完整者展开后叶片阔三角形,三回羽裂,末回小裂片边缘有不整齐的细尖锯齿,叶面无毛,质厚;胞子叶黄棕色,有长柄,胞子囊穗集成圆锥状,2-3回羽状分枝;孢子囊无柄,棕褐色,沿小穗内侧成两行排列,不陷入,横裂;叶柄有纵纹。气微,味淡。
功效与作用
阴地蕨以干燥全草入药,味甘、苦,性凉,归肺、肝经,具有平肝、清热、镇咳、解毒等作用。
平肝
阴地蕨性凉,归肝经,具有清热平肝之功,可与天麻合用,从而起到清热平肝的作用。可用于肝阳上亢引起的头痛、眩晕、甚或高血压等症。
清热
阴地蕨味苦,性凉,归肺、肝经,起到清肺泄热、清热平肝的作用,可与金银花、天麻等药合用,用于肺热咳嗽、痰喘、肝阳上亢、火眼、目翳等病症。
镇咳
阴地蕨味甘,归肺经,具有清肺镇咳的作用,可与球兰、金银花等药合用,适用于百日咳、哮喘等病症。
解毒
阴地蕨可用于湿热病之热毒炽盛所致的高热、嗜睡、惊厥等病症,也可用于痈疮肿毒、蛇咬伤等病症。治湿热病之热毒炽盛所致病症,配合鲜芦根、鲜茅根等可增强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