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本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以面颈、前胸、肩背、下臂和腋窝等皮脂腺丰富部位多发。皮损初起以毛孔为中心、境界清楚的点状斑疹,呈褐色、淡褐色、淡红色。淡黄色或白色,逐渐增大到指甲盖大小,圆形或类圆形,邻近皮损可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片状,表面覆有糠枇状鳞屑。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轻度瘙痒。病程慢性,通常冬轻夏重。有的患者有散布的豆粒或指甲大小的淡白斑,夏季时因附近皮肤晒黑而更明显,皮肤色较深者白斑也较显著,相邻的可相融合而成范围较广的白斑,没有自觉症状及鳞屑,往往分布于胸部、背部及颈部,被称为白色花斑疹或色素减少性花斑癣。
病因
花斑癣的病原菌为一种马色拉菌,又称糠秕孢子菌,主要存在人体皮脂丰富的地方,在条件适合时发病。如高温、多脂多汗、慢性疾病、营养不良、应用糖皮质激素等特定情况下易转化成菌丝并致病,具有一定遗传易感性。
诊断
花斑癣根据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并不难诊断。实验室检查包含镜检、真菌培养、紫外线灯。
治疗
花斑癣患者应勤洗澡、勤换衣物,内衣应煮沸消毒。治疗上以外用药治疗为主,可选用抗真菌外用制剂,如酮康唑霜、咪康唑霜、克霉唑霜等,疗程2~4周。2%酮康唑洗剂、20%~40%硫代硫酸钠溶液、2.5%二硫化硒外用也有效。皮损面积大、单纯外用疗效不佳者可口服抗真菌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