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棘球蚴病常见类型有肝囊型、肺囊型、脑囊型棘球蚴病,具体症状如下:
肝囊型棘球蚴病:约占棘球蚴病的75%,常位于肝右叶近肝表面。可有肝区不适、隐痛,肝大,表面隆起无痛性囊性肿块;肝门附近棘球蚴可压迫胆管,引起梗阻性黄疸,也可压迫门静脉,发生门静脉高压症。合并感染时与肝脓肿或膈下脓肿症状相似。可因棘球蚴破腹腔、胸腔,发生弥漫性腹膜炎、胸膜炎及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
肺囊型棘球蚴病:右肺较左肺多,下叶、中叶较上叶多,常无症状,可有胸隐痛或咳嗽,与支气管相通时可咳出大量液体,并带粉皮样囊壁和囊砂。继发感染可有高热、胸痛、咳脓痰等。偶可因大量囊液溢出与堵塞而导致窒息。
脑囊型棘球蚴病:常见于儿童,以顶叶为常见,多伴有肝或肺棘球蚴病。表现为头痛、视神经盘水肿等颅内高压症,可有癫痫发作等。
病因
棘球蚴病常见的致病寄生虫为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多与环境状况、不良卫生习惯有关,常在儿童期感染,至青壮年发病,发病率无性别差异。
治疗
手术治疗是根治棘球蚴病较为有效的方法,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根治性外囊剥除术、肝部分切除术等,还可搭配阿苯达唑片等药物驱虫治疗。若出现肝、肺、肾、脑等相应器官损害时,可酌情治疗,维护器官功能;若出现继发感染,可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等药物抗菌治疗;若出现过敏反应,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氯雷他定片、盐酸左西替利嗪片等抗组胺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