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耳朵肿瘤种类较多,良性肿瘤常见血管瘤和纤维瘤,恶性肿瘤常见鳞癌和恶性黑色素瘤,不同种类的肿瘤症状也有所区别。
血管瘤:耳朵血管瘤多表现为突出皮肤的肿物,可呈红色或葡萄酒红色,有时可有明显隆起,触之柔软,严重时可使耳廓增大变形,侵及耳周皮肤。
纤维瘤:纤维瘤多见于耳廓,根据瘤组织内纤维及细胞成分的多少可分为软、硬两种,可单发也可多发。主要表现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硬块,其大小不等、生长缓慢,呈红棕色或棕褐色。
鳞癌:为常见的外耳恶性肿瘤,肿瘤细胞侵犯正常组织,可使耳廓萎缩缺失,且常伴随耳痛,流血性分泌物。
恶性黑色素瘤:耳朵上黑色素瘤早期常表现为不对称、不规则的黑色肿块,边缘不规则,常有切迹、锯齿,不像正常色素痣那样有完整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轮廓。
颜色主要呈污浊的黑色,也可有褐色、棕色、棕黑色、蓝色、粉色甚至白色等各种颜色,有时还可产生溃疡,发展变化迅速。
病因
血管瘤:目前耳朵血管瘤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发生于婴幼儿,可能是遗传与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纤维瘤:耳朵纤维瘤的形成因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外伤、激素和遗传因素等有关。
鳞癌:耳朵出现鳞癌的确切病因不明,大多与日光照射有关,若长期接受刺激性化学物质也可诱发。
恶性黑色素瘤:耳朵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与紫外线暴露有较强的相关性,此外,皮肤白皙、毛发色泽较浅、日晒时间较长、身上不典型痣较多的人发病率较高。
此外与遗传也有一定关系,家族史可增大黑色素瘤的患病风险,当父母一方患有黑色素瘤,子女患病风险也会增加。
治疗
血管瘤
大多可在1岁左右停止发展,随后逐渐消退,并在5岁以内自然痊愈,因此可先不急于治疗,定期观察即可。若无明显症状也无功能障碍,即使不消退也可不予处理。
若血管瘤影响美观或功能,又或持续增长,可遵医嘱选择冷冻疗法、电干燥法、手术切除等方法治疗,可在治疗同时兼顾局部修复。也可遵医嘱口服糖皮质激素,例如泼尼松,或由医生局部注射曲安西龙来治疗。
纤维瘤
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病情来确定治疗方案,耳朵纤维瘤为良性肿瘤,无不适一般可不予处理,但若有疼痛不适感,可以采取手术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
鳞癌
耳朵出现鳞癌后需进行手术切除,切除后辅助放疗,若有转移需进行颞骨外侧切除或颞骨次全切除,同期进行淋巴清扫,避免恶性肿瘤细胞转移或复发。
恶性黑色素瘤
耳朵恶性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率较高,早期诊断者的生存率也较高,治疗时往往仅需手术切除即可,原发部位切除时需行扩大切除,降低局部复发和卫星转移风险。
若评估头面部区域淋巴结情况后不能明确是否有淋巴结转移,需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必要时进行淋巴结清扫,清扫后可配合放疗。在早期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以降低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