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晶形粟粒疹
又称白痱,常见于新生儿,表现为多数散发或簇集的直径1~2mm或更大的含清液的表浅水疱疹,易破,密集分布在前额、颈部、胸背部及手臂屈侧等处。一般无自觉症状,多于1~2日内水疱破裂干涸,吸收后留下薄薄的细小鳞屑。
红色粟粒疹
又称红痱,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多为红色小丘疹或丘疱疹,散发或融合成片,分布在额面、颈、胸部及皮肤皱褶处,痒、灼热和刺痛,一周左右可消退,留少许细屑,患儿烦躁不安,遇热后则症状加重。
脓疱性粟粒疹
又称脓痱,是在红痱顶端有针尖大小浅表性小脓疱,常发生在皮肤皱褶、四肢屈侧或阴部,在小儿尤其易发生在头皮处。
深部粟粒疹
又称深痱,常见于严重且反复发生红痱的患儿,皮损部位表现为密集的皮肤色水泡,表面无光泽、出汗刺激后明显增大,不出汗时皮疹不明显,刺破后有透明浆液流出。好发于躯干和四肢,面部和掌跖不发生皮疹。
病因
痱子是由于汗液排泄不畅潴留于皮内,使汗腺导管堵塞,内压增高而后破裂,汗液外溢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的汗腺周围发炎。
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多发生在夏季)和典型皮损(小水泡、丘疹、丘疱疹)可以确诊。
治疗
应避免搔抓以减少继发感染。治疗上可外用各种痱子粉,以滑石粉和氧化锌为主要成分,可加入0.1%薄荷及1%樟脑。也可用炉甘石洗剂止痒。35%~70%酒精对轻型痱子有一定疗效。忌用油膏,因为油膏会妨碍汗液蒸发,一般不需内服药物,对中、重度贫血,营养不良或体弱患儿可及时给予支持疗法,纠正贫血或用清暑化湿的中成药,以预防痱子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