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丝虫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无症状感染者约占半数,仅血中可查到微丝蚴;其他患者可根据病情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
患者可出现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表现为腹股沟和腹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大腿内侧可形成离心性发展的红线,称“逆行性淋巴管炎”;当炎症波及皮内微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发亮,有灼热压痛,称“丹毒样皮炎”。
慢性期
患者可出现乳糜尿,尿液呈乳白色,混有血液时呈粉红色;淋巴水肿和象皮肿常同时存在,表现为凹陷性坚实性水肿,皮肤变粗增厚、皮皱加深,有苔藓样、疣状结节,易继发细菌感染,形成慢性溃疡。
病因
丝虫病的发病和病变主要由成虫引起,感染期幼虫也起一定作用。在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发育为成虫的过程中,幼虫和成虫的分泌及代谢产物可引起局部淋巴系统的组织反应与全身过敏反应,表现为周期性的丝虫热、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可能由Ⅰ型或Ⅲ型变态反应所致。后期表现为淋巴管阻塞性病变及继发感染,与Ⅳ型变态反应相关。
治疗
本病治疗可分为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病原治疗常通过应用盐酸左旋咪唑、伊维菌素等药物治疗,均有杀虫效果。对症治疗即乳糜尿可通过应用硝酸银、碘化钠等药物进行治疗,顽固性发作者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淋巴水肿和象皮肿可通过肢体加压、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症状,常用的药物包括羟甲香豆素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