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得了吸血虫病的人在急性发病期、慢性期以及晚期时可有不同的症状表现,需要及时观察自身,以尽早发现。
急性期:急性期多发生于初次重度感染血吸虫尾蚴的患者,病程不超过6个月,可表现为发热、过敏性皮炎或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皮损多为淡红色或红色丘疹、斑丘疹甚至脓疱疹,还可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痛、黏液脓血便等。
慢性期:多由于急性期未规范治疗或反复感染导致,常表现为肝脏肿大、慢性黏液脓血便、肠梗阻、贫血、消瘦等症状。
晚期:若反复感染未治疗,或是肝损害较重,可导致肝硬化进展至失代偿期,表现为巨大脾、大量腹水、血便、肠梗阻等症状。
此外,若血吸虫进入肝脏或肠道以外的器官,也可导致相应部位的不适症状,如肺型血吸虫病可引起咳嗽、胸部隐痛,而脑型血吸虫病可导致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
病因
血吸虫病主要是由于感染血吸虫后,尾蚴、幼虫以及成虫在体内造成相应组织器官的损伤,进而导致患者发病。不同种类的血吸虫寄居部位不完全相同,但多数存在于消化道以及肝脏等器官中。
尾蚴钻皮肤部位,其头腺分泌的产物可引起组织局部周围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局部发生红色丘疹,即“尾蚴性皮炎”。幼虫随血流经右心到达肺部,部分可穿破肺毛细血管引起组织点状出血及白细胞浸润,严重时可发生“出血性肺炎“。成虫及其代谢产物仅产生局部轻微静脉内膜炎,而成虫所产的虫卵引起形成典型的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病变,是本病的主要病理损害。
治疗
血吸虫病的治疗与预防同等重要,即使已经治愈,也应重视预防,以免反复感染。
治疗:治疗应全程、规范治疗,常用药物有吡喹酮片,需遵医嘱按合适剂量用药。还可应用蒿甲醚片、注射用青蒿琥酯等药物预防尾蚴感染。此外,若血吸虫引起发热、脏器感染等并发症,还需要进行相应治疗,如应用布洛芬缓释片退烧。
预防:由于血吸虫常寄生于钉螺中,因此在疫区应进行灭螺。此外,还应注意粪便管理,广大人群应注意个人卫生,不食生水,进入疫区应穿好防护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