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白痱
又称晶形粟粒疹,表现为针尖大小的浅表性水疱,周围无红晕,易破,一般无自觉症状。1~2天内吸收,留有细小脱屑。常见于卧床不起、大量出汗患者,好发于躯干和间擦部位。
红痱
又称红色粟粒疹,表现为密集排列的针尖大小丘疹、丘疱疹,周围绕以红晕,皮损消退后有轻度脱屑。伴有灼热和刺痒感。多见于幼儿、家庭妇女、高温作业者,好发于腋窝、肘窝、额、颈、躯干、妇女乳房下等处。
脓痱
又称脓疱性粟粒疹,多由红痱发展而来。皮损为密集的丘疹,顶端有针尖大小浅在脓疱,细菌培养常为阴性。好发于皮肤皱褶处及小儿头颈部。
深痱
又称深部粟粒疹,皮损为密集的与汗孔一致的非炎性丘疱疹,出汗时皮损增大,不出汗时皮损不明显,全身皮肤出汗减少或无汗,但常有代偿性面部多汗。一般无瘙痒,皮损泛发时可出现头痛、发热、头晕等全身症状,好发干颈部、躯干等部位。
病因
本病多由于长期处在高温闷热环境下,大量汗液不易蒸发,角质层浸渍肿胀,汗管变窄或阻塞,汗液滞留于汗管中,汗管内压力增高、破裂,汗液外渗到周围组织而引起。
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皮损特点以及有长期高温闷热环境作业史,天气转凉减轻等情况,即可诊断本病。但需要与夏季皮炎、急性湿疹等相鉴别。
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主要以清凉、收敛、止痒为原则。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和痱子粉,脓痱未破溃时可外用鱼石脂炉甘石洗剂。若患者瘙痒,可口服抗组胺药,若有明显的感染,可选用抗生素,也可服用清热、解毒、利湿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