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蜂蜇后局部立即明显疼痛、烧灼感及痒感,很快出现红肿,中央有一瘀点,甚至形成水疱、大疱损害。被多数蜂蜇伤时,可产生大面积肿胀。由于组胺作用可产生肿胀性红斑、风团、血管性水肿,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蜇伤后7-14天可发生血清病样迟发型过敏反应(如发热、荨麻疹及关节痛)。
病因
蜂毒含有组胺、透明质酸酶、磷脂酶A及含有酸性磷酸酶活性的高分子物质等,蜂尾部毒刺刺入皮肤释放毒汁而致病。
诊断
可根据昆虫暴露史、患者的皮肤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皮肤镜观察到被叮咬后的咬痕或靶样损害可直接确诊。
治疗
蜂蛰伤后应及时拔除毒刺、吸出毒液、处理伤口,同时防治过敏及休克,可内服或局部使用药物治疗,具体如下:
内用药治疗:内用抗组胺药和止痛药,全身症状较重者可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或蛇药片等,出现休克时应及时抢救。
局部药物治疗:应拔除皮内的毒刺、吸出毒液。外涂氨水、肥皂水等减轻疼痛。如刺伤处红肿疼痛显著,可在损害周围注射普鲁卡因等,可迅速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