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川崎病早期即急性期,可出现发热、眼睑结膜充血、口唇及黏膜变化、四肢变化、皮肤改变、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典型症状,有助于确诊该疾病。
发热
川崎病急性期通常可出现弛张热或稽留热,体温可高达39℃,常持续5日以上。可有感冒样前驱症状,亦可无任何前驱症状。
眼睑结膜充血
在发热24-48小时后常出现双侧结膜充血,球结膜充血较睑结膜多见,一般没有分泌物。
口唇及黏膜变化
口唇干红皲裂、杨梅舌、口腔及咽部黏膜明显充血,但不伴有溃疡和分泌物。
四肢变化
川崎病在起病后短期内可出现手掌及足底发红,双手足硬肿。随疾病恢复,手足硬肿与泛红趋于消退,而指趾末端开始膜状脱皮,可累及整个手掌与足底。
皮肤改变
川崎病急性期会出现皮疹,多见于躯干和四肢近侧端,最常见的是斑丘疹、猩红热样皮疹、多形性皮疹。
颈部淋巴结肿大
川崎病在起病后1-2天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多见于单侧,一般直径大于1.5cm,触之柔软,无化脓。
病因
川崎病的具体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其发病主要考虑与感染、免疫功能异常有关。
诊断
如果存在以下几点,提示为川崎病的可能性较大,此时需由专业医生结合自身经验以及相关检查进行明确诊断。
发热持续5天以上,且伴有上述典型症状;
可有血象的升高,但给予抗生素治疗无效;
超声心动图检查存在冠状动脉损害。
治疗
患儿可口服阿司匹林和静脉输注丙球,对于存在严重阿司匹林肝毒性或阿司匹林禁忌的者,可应用氯吡格雷代替。在发病10日内大剂量滴注人免疫球蛋白,可改善症状,缩短病程。
同时应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及支持疗法,如补充液体、护肝、控制心力衰竭、纠正心律失常等,有冠脉血栓形成时应及时进行溶栓治疗;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者需要采取冠状动脉搭桥术或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