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射部位方法
狂犬疫苗是被猫、犬等动物咬伤后预防狂犬病毒感染以及狂犬病发病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被猫、犬咬伤,出现皮肤破损后,需要及时处理伤口并接种疫苗。
注射部位:狂犬疫苗需进行肌内注射,常用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即上臂外侧,肩峰下1-3横指处。
注射方法:一般是在取药后,一只手的食指及拇指固定注射范围、绷紧皮肤,另一只手持注射器垂直进针,即注射针头与皮肤呈90°角,垂直进入肌层后,固定针头,回抽活塞无回血,再将狂犬疫苗注入肌肉内。
咬伤后注意事项
狂犬病毒主要通过咬伤传播,因病犬、病猫等动物的唾液中含病毒较多,也可经各种伤口和抓伤舔伤的黏膜和皮肤入侵,因此在被咬伤后应严格进行伤口处理,并进行疫苗接种。
伤口处理:伤口冲洗立即用肥皂水或苯扎溴铵溶液或用清水清洗伤口至少半小时,伤口深时要用注射器灌注并反复冲洗,力求除去唾液。消毒冲洗后用乙醇溶液反复涂擦或碘酒涂擦。在无大出血情况下,伤口一般不予止血、不缝合、不包扎,以便排血引流;
疫苗接种:一般在被咬伤后,或属于高暴露风险人群,如兽医、动物管理人员等,都需要接种狂犬疫苗,一般暴露前接种需在第0、7、21天分别接种,共三针,暴露后接种需在第0、3、7、14、30天分别接种,共五针。若创伤面积较大或发生在血管丰富区域,还需加用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