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有些婴儿的先天性耳畸形表现为耳廓发育不全且较正常耳廊小,常伴有外耳道和(或)中耳畸形。严重者耳廓残缺,仅有零星而不规则的突起,甚至存在无耳;外耳道闭锁,听骨链畸形,伴有内耳发育障碍,表现为混合性聋或感音神经性聋。
有些患儿的耳廓发育正常,但可见耳屏前方或耳轮脚等处有耳廓样结构,可单发,也可多发,其内可有软骨,称为副耳。
耳前瘘管多为单侧,也可为双侧。瘘管的开口多位于耳轮脚前,少数位于耳屏间切迹至口角的连线上,也可见于耳廓三角窝或耳甲腔甚至耳垂等部位。
平时一般无症状,偶尔局部发痒,检查时仅见外口为皮肤上一个小眼,挤压瘘管开口时,可有少量白色黏稠性或干酪样分泌物从管口溢出。
继发感染时,局部组织红肿、疼痛,重者形成脓肿,皮肤可以自行溃破流脓。脓液排出后炎症消退,可暂时愈合,但会反复发作形成瘢痕。
病因
胚胎在发育早期(第3-23周),若受到遗传因素、病毒感染、药物及其他不良理化因素影响,可以导致耳发育障碍,出现先天性耳畸形。
治疗
先天性耳前瘘管
无感染史者可暂不做处理。局部瘙痒、有分泌物溢出者宜行手术切除。瘘管切除术适用于反复感染者,有条件者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
术前可注少许亚甲蓝液于瘘管内,并以探针为引导,将瘘管及其分支彻底切除,必要时可切除瘘管穿过部分的耳廓软骨。
先天性外耳畸形以及中耳畸形
对于无听力损失的婴儿,需要考虑对外形的要求,手术方法主要为耳廓再造术。
对于伴有外耳、中耳畸形的患者,还要对听力损失进行干预。学龄前矫正耳廓畸形,有利于患儿顺利进入学校的群体活动环境和被群体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