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宝宝手上起小疙瘩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比较多,包括手足口病、水痘、摩擦性苔藓样疹,而每一种原因所表现的具体症状存在差异,具体如下:
手足口病
临床表现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会使宝宝手上起小疙瘩,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痛不痒。
此外,手足口病可伴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多数患手足口病的宝宝症状较轻,病程自限,1周左右自愈。而少数情况严重的患病宝宝可出现精神差、嗜睡、呼吸困难等情况。
水痘
宝宝手上起小疙瘩也可能是水痘。一般皮损首先发生于头面部,然后扩展到躯干和四肢近端,呈向心性分布,也可累及口腔、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
皮损最初为红色斑疹,逐渐变为丘疹、丘疱疹、水疱、脓疱,1-2周结痂脱落,可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表现为肺炎、脑炎、变异性水痘综合征等。
摩擦性苔藓样疹
又名儿童性丘疹性皮炎,可使宝宝手上长小疙瘩。皮损常累及手背、前臂、肘膝等易受摩擦刺激部位,偶见累及腕、足和躯干。
皮损为直径1-3mm,多角形或圆形苔藓化小丘疹,密集成群但不融合,对称分布,呈正常皮色或淡红色,覆有细微糠秕状鳞屑。一般无自觉症状,也可轻度瘙痒。
病因
宝宝手上起小疙瘩可由不同原因导致,主要包括手足口病、水痘、摩擦性苔藓样疹等。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鼻咽分泌物及粪便中,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其次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口鼻分泌物、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本病传染性强,被感染后,可出现起小疙瘩等皮损表现。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病毒首先进入上呼吸道黏膜,在局部增殖并进入血液形成初次病毒血症。
然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网状内皮系统中复制并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播散到表皮的角质形成细胞和黏膜上皮细胞,引起细胞空泡变性,形成水疱,即可在宝宝手上起小疙瘩。
摩擦性苔藓样疹
具体原因不明,可能与宝宝在活动中频繁接触粗糙物质有关,如玩沙土、玩具等,因宝宝皮肤娇嫩,受到沙土等物质的刺激摩擦可能会使手上起小疙瘩。也可能与日晒、病毒感染有关。
治疗
宝宝手上起小疙瘩需要根据不同原因进行相应的处理。
手足口病
目前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首先需要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并保证宝宝的衣服、被褥清洁干燥,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双手,防止抓破手上的疙瘩。
并且可以选用冰硼散或如意金黄散,用蒸馏水稀释溶化后用消毒棉签蘸涂患处。如果疙瘩破溃,可以涂擦甲紫溶液或红霉素软膏。
除此之外,如果宝宝存在发热,还需针对发热采取措施,比如冷敷和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或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有咳嗽、咳痰者给予盐酸氨溴索等镇咳、祛痰药。并注意保护心、肝、肺、脑重要脏器的功能。
水痘
如果宝宝患有水痘,需控制水痘传播。治疗以抗病毒和对症治疗为主。早期(出疹后24-72小时)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减轻水痘的严重程度,并缩短病程,2岁以上的宝宝可选用阿昔洛韦。对症治疗包括退热、止痒等。
手上以及身上起的水痘可选择外用药物治疗,比如炉甘石洗剂,继发感染时可用夫西地酸乳膏。
摩擦性苔藓样疹
如果宝宝存在摩擦性苔藓样疹,应避免不良刺激、减少摩擦。以对症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可用糖皮质激素或焦油类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