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电图特点
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表现为期前出现的QRS-T波前无P波或无相关的P波;期前出现的QRS形态宽大畸形,时限通常>0.12秒,T波方向多与QRS的主波方向相反;往往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期前收缩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间距等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
室性期前收缩可孤立或规律出现。当每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期前收缩称为二联律;每两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期前收缩为三联律;如此类推。连续发生两个室性期前收缩称成对室性期前收缩。连续三个或以上室性期前收缩称室性心动过速。
如室性期前收缩恰巧插入两个窦性搏动之间,不产生期前收缩后停顿,称为间位性室性期前收缩。同一导联内,室性期前收缩形态相同者,为单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形态不同者称多形性或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
治疗
首先应对病人室性期前收缩的类型、症状及其原有心脏病变作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不同的临床状况决定是否给予治疗,采取何种方法治疗以及确定治疗的终点。
无器质性心脏病
室性期前收缩不会增加此类病人发生心脏性死亡的危险性因此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者,不必药物治疗。若症状明显,治疗以消除症状为目的,同时需避免诱发因素,如吸烟、咖啡、应激等。
药物宜选用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和普罗帕酮等,中成药如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等亦具有减少期前收缩和减轻症状的作用。二尖瓣脱垂病人发生室性期前收缩,仍遵循上述原则,可首先给予β受体阻滞剂。
器质性心脏病
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者,原则上只处理心脏本身疾病,不必应用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药物。若症状明显,可选用B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和胺碘酮等。急性心肌缺血或梗死合并室性期前收缩病人,首选再灌注治疗。
如果实施再灌注治疗前已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并纠正诱因,尤其是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镁血症。避免使用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导管消融治疗
少部分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或左心室后间隔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若症状明显,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且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可考虑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