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都会导致身上出现紫色斑块,但症状略有差异。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好发于下肢,以小腿伸侧为主。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低热、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继而出现紫红色丘疹,不疼不痒,一般在24小时内发展为针尖至黄豆大小的紫癜,也可有紫色瘀斑,部分紫癜有融合倾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往往会在皮肤表面广泛或局限性出现紫色瘀点及瘀斑,也可能会发生呕吐、头疼及发热等全身症状。
病因
过敏性紫癜:细菌、病毒、食物、药物等均可导致发病;恶性肿瘤和器官非特异性自身免疫病亦可为可能病因。发病机制为Ⅲ型变态反应,抗原与抗体结合,激活补体,导致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壁及周围产生炎症,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从而产生各种临床表现。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由于病毒侵入而破坏血小板,引起紫癜。紫色瘀点及瘀斑可自然出现,也可因摩擦、外压或其他外伤导致。
治疗
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的治疗需要积极寻找致病因素,如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祛除感染病灶,避免服用可疑药物。过敏性紫癜大多具有自限性,应予以充足的饮水或输液来促进变应原排除,充分休息,遵医嘱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即可,例如醋酸地塞米松乳膏。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在急性期需遵医嘱服用醋酸泼尼松片,必要时输入新鲜血液,有助于缓解症状,也可应用免疫球蛋白促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