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观
珍珠母为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或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的贝壳,珍珠贝的外观根据类型不同而不同,具体如下:
三角帆蚌
贝壳大而扁平,壳质坚硬,外形略呈三角形。左右两壳顶紧接在一起,后背缘长,并向上突起形成大的三角形帆状后翼,前背缘短小,呈尖角状。腹缘近直线,略呈弧形。壳面不平滑,壳顶部刻有粗大的肋脉。生长线同心环状排列,距离宽。贝壳内面平滑,珍珠层乳白色。
褶纹冠蚌
贝壳较大,略呈不等边三角形。前背缘冠突不明显,后部长高,后背缘向上斜出伸展成为大形的冠。壳的后背部自壳顶起向后有一系列的逐渐粗大的纵肋。腹缘长近直线。壳面深黄绿色至黑褐色,壳顶常受侵蚀而丢失表层颜色。珍珠层有光泽。
马氏珍珠贝
贝壳为斜四方形,壳质较脆,壳长50-90mm,宽18-32mm,高与长相近,较大个体高可达100mm以上。壳顶位于前方,两侧有耳,前耳较后耳稍小。两壳不等,右壳较平,左壳稍凸,右壳前耳下方有一明显的足丝凹陷。
背缘平直;腹缘圆,壳面淡黄褐色,同心生长轮脉极细密,成片状,薄脆易脱落,壳中部常呈磨损状,近腹缘的排列紧密,延伸成小舌状,末端稍翘起,足丝孔大,足丝呈毛发状。
壳内面中部珍珠层厚而发达,具极强的珍珠光泽。壳内面边缘淡黄色,无珍珠层。铰合线直,有一突起主齿,沿铰合线下方有一长齿片。韧带紫褐色,前上掣肌痕明显,位于壳顶下方,闭壳肌痕大,长圆形,前端稍尖,位于壳中央稍近后方。
珍珠母全年均可采收。捞取贝壳后,除去肉质、泥土,洗净,放入碱水中煮,然后放入淡水中浸洗,取出,刮去外层黑皮,晒干或烘干。成药为不规则的片状,大小不一,厚约5mm。一面浅粉红色,有彩色光泽,一面乳白色,平滑,有光泽;表面有白粉。质松脆,可层层剥离。气无,味淡。以片大、色白、酥松而不碎者为佳。
功效与作用
珍珠母具有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明目退翳等功效,具体如下:
平肝潜阳
珍珠母咸寒,主入肝经,有平肝潜阳、清泻肝火的作用。治疗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者,常与石决明、牡蛎、磁石等平肝潜阳药同用。若肝阳上亢兼肝热烦躁易怒者,可与钩藤、菊花、夏枯草等清肝火药配伍。若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耳鸣、心悸失眠等症,常与白芍、生地黄、龙齿等同用。
安神定惊
珍珠母入心经,有安神定惊之功。治疗心神不宁、惊悸失眠,可与朱砂、龙骨、琥珀等安神药配伍。治疗癫痫、惊风抽搐,可配伍天麻、钩藤等息风止痉药。
明目退翳
珍珠母性寒,有清肝、明目、退翳之功,用治肝热目赤、翳障,常与石决明、菊花、车前子等同用。用治肝虚目暗、视物昏花,则与枸杞子、女贞子、黑芝麻等配伍,以养肝明目。治疗夜盲证,可与苍术、木贼或动物肝脏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