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观
土茯苓与茯苓分属不同的种类,土茯苓的原植株为常绿攀援状灌木,而茯苓为真菌。同时,土茯苓的原植株与茯苓相比,具有明显的根、茎、叶等特征。成药后的土茯苓和茯苓在形状、颜色、质地等方面存在不同。
原植株
土茯苓: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原植株常绿攀援状灌木。根状茎短粗,不规则块状,具明显节结,暗褐色,坚硬。茎与枝光滑无刺。叶具鞘和卷须,薄革质,狭椭圆状披针形至狭卵状披针形,下面长绿色,有时带苍白色。花单性,绿白色,六棱状球形,花序腋生,托膨大,具多枚宿存小苞片。浆果球形,紫黑色,具粉霜。
茯苓: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原植株菌核具有特殊臭味,球形至不规则形,大小不一,新鲜时较软,干燥后较硬,外面为淡灰棕色至深褐色,具瘤状皱缩的皮壳。外层淡粉红色,内部白色。子实体平卧于菌核表面,老熟或干燥后,变浅褐色,管孔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孔壁薄,孔缘渐变为齿状。
药材
土茯苓:干燥根茎为不规则块状,略呈扁圆柱形而弯曲不直,多分歧,有结节状隆起,长约5-15cm,直径约2-5cm;表面土棕色或棕色,粗糙,常有刀伤切口及侧根残余部分,上端具茎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粗糙,有粉性,淡棕色,气微,味甘淡。
茯苓:单个茯苓为近球形、椭圆形、不规则团块,大小圆扁不等,长10-30cm,皮薄粗糙,呈棕褐色或棕黑色,有皱纹。质地坚实而重,难破碎,重常在1-1.5kg,小者0.5kg。断面稍颗粒状,外层淡棕色,内白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味淡,粘牙。茯苓块为去外皮后的块片,大小不一,呈白色、灰白色。
功效与作用
土茯苓和茯苓均为味甘、淡,性平,但是二者在归经、功效主治等方面存在不同。
土茯苓:土茯苓归肝、胃经,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等作用,可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疥癣、湿疹瘙痒、痈肿、瘰疬等病症;
茯苓:茯苓归心、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补中健脾、宁心安神等功效,可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脾虚湿盛之食少便溏、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