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湿疹
儿童的湿疹临床上多指特应性皮炎,小疙瘩主要呈暗红色,瘙痒剧烈,常伴抓痕,根据年龄阶段可分为婴儿期和儿童期。
婴儿期:约60%患儿于1岁以内发病,以出生2个月以后为多。初发皮损为面颊部瘙痒性红斑,继而在红斑基础上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密集成片,皮损呈多形性,境界不清,搔抓、摩擦后很快形成糜烂、渗出和结痂等。一般在2岁以内逐渐好转、痊愈,部分患儿病情迁延并发展为儿童期湿疹。
儿童期:多在婴儿湿疹缓解1-2年后发生并逐渐加重,少数自婴儿期延续发生。皮损累及四肢屈侧或伸侧,常限于肘窝、腘窝等处,其次为眼睑、颜面和颈部。皮损暗红色,渗出较婴儿期轻,常伴抓痕等继发皮损,久之形成苔藓样变。此期瘙痒剧烈,形成“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
荨麻疹
可见于任何部位,表现为红色、中央苍白、高出皮面的闭块状皮疹,有时可融合成巨大风团,表现为儿童身上长小疙瘩的症状,常伴有明显的瘙痒。荨麻疹通常48小时内消退,但新的皮疹可反复出现,多数皮肤划痕征呈阳性。
幼儿急疹
退热时或退热后出疹子,可表现为儿童身上长小疙瘩的症状,疙瘩为淡红色斑疹、斑丘疹,直径2-3mm,散在,一般发生于颈部及躯干,面部及四肢近端稀少,24小时内皮疹达高峰,1-2天可消退。
病因
湿疹
本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可能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并通过免疫途径介导产生的结果。局部刺激、抓挠等因素可造成儿童皮肤肿胀、血管扩张、皮肤屏障受损,从而表现为身上长小疙瘩的症状。
荨麻疹
荨麻疹导致儿童身上长小疙瘩主要是由于过敏反应导致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从而出现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加之瘙痒明显,在局部刺激、抓挠等因素影响下,可造成儿童皮肤肿胀、血管扩张、皮肤屏障受损,从而可表现为儿童身上长小疙瘩的症状。
多数儿童荨麻疹患者不能找到确切原因,常见诱因包括食物、感染、药物、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物理因素等,精神、内分泌和遗传因素等原因也可导致荨麻疹的发生。
幼儿急疹
该病的病原体为人类疱疹病毒6型,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婴幼儿时发生原发性感染,通常无症状,而后病毒潜伏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以及一些组织细胞中,如唾液腺与支气管上皮细胞等,此时儿童身上长小疙瘩的症状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
治疗
湿疹
首先应寻找并去除疾病的诱发因素,然后避免过度的皮肤清洁和使用碱性较强的肥皂,避免食用过敏性和刺激性药物。
对以渗出和结痂为主的急性期皮炎,可用硼酸溶液加呋喃西林溶液清洁,再用氧化锌软膏外涂,慢性或亚急性皮炎可局部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此外,也可以同时服用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
荨麻疹
大多数荨麻疹有自限过程,仅需要给予抗组胺类药物就能够得以控制,常用的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有喉血管神经性水肿的儿童应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同时静脉用糖皮质激素,如出现严重的喉梗阻,应进行气管切开。
对顽固的、应用抗组胺受体拮抗剂无效的儿童,可合并应用抗组胺受体H2拮抗剂,如西咪替丁或雷尼替丁。糖皮质激素应用于急性严重病例,如过敏性休克、血清病性荨麻疹或伴发于坏死性皮肤血管炎的荨麻疹。
幼儿急疹
儿童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食易消化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B和维生素C等。高热时可进行物理降温或吃退热药,如有惊厥可给予苯巴比妥钠或水合氯醛,并适当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