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根据病理变化进展,宝宝中耳炎的病程可分为感染期、化脓期、消退期,不同时期分泌物的具体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感染期
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早期,咽鼓管、鼓室和乳突黏膜及骨膜充血肿胀,中耳有浆液纤维素性渗出,致鼓室内液体增加,压力升高,鼓膜膨隆。临床表现开始为耳闷,迅速进展为耳痛。宝宝多有发热、烦躁不安、哭闹等情况,患耳听力减退、耳鸣。
化脓期
病变进展,鼓室内压力继续增加,使鼓膜毛细血管受压,造成局部贫血及小静脉血栓形成,鼓室内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坏死,可见大量积脓,导致鼓膜穿孔,脓液经穿孔处排出。
临床表现为鼓膜临近穿孔前呈现耳内剧烈跳痛,一旦穿孔耳内可出现流脓、疼痛减轻、体温下降、听力好转的情况。检查可见外耳道内有大量黏脓分泌物,呈黄色。
消退期
经适当治疗或鼓膜穿孔引流,急性感染病变逐渐消退,分泌物迅速减少,黏膜充血肿胀逐渐消退,鼓膜小穿孔可自行愈合,不遗留瘢痕,或形成萎缩瘢痕,成为鼓膜薄弱处。此期宝宝体温正常,耳痛渐消失且流脓停止,听力可逐渐恢复。
病因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好发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多继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邻近结构鼻、鼻窦、腺样体、扁桃体炎症,或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等。婴幼儿抵抗力低,中耳解剖生理特点,以及喂奶姿势不当等,是易患中耳感染的因素及诱因。
致病菌常见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当局部遭受致病菌感染,可出现感染性炎症,严重时局部化脓,进而出现分泌物。
治疗
宝宝出现中耳炎,应进行抗感染治疗,一经诊断立即开始全身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若已流脓,应做耳内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用药量及用药时间应充足。治疗期间应注意适当休息,多饮水,对症给予止痛药及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
如鼓膜已穿孔流脓,耳内可给予过氧化氢溶液滴耳,或氯霉素滴耳液。如果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炎症,全身症状及耳痛重,鼓膜膨隆明显者,则应行鼓膜切开,以利于排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