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梅毒疹
皮损通常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红斑、丘疹、斑丘疹、斑块、结节、脓疱或溃疡等,常以一种类型皮损为主,大多数泛发,不痒或轻微瘙痒。
斑疹性梅毒疹:表现为淡红色或黄红色斑疹,直径0.2-1cm,类似于病毒疹、玫瑰糠疹、麻疹猩红热样药疹或股癣等。
丘疹性梅毒疹:表现为红色丘疹、斑丘疹,表面可脱屑或结痂,类似于皮炎、湿疹、扁平苔藓、银屑病等。
脓疱性梅毒疹:多见于体质衰弱者,表现为潮红基底上的脓疱,可伴发溃疡或瘢痕形成。
掌跖部位梅毒疹:表现为绿豆至黄豆大小、铜红色、浸润性斑疹或斑丘疹,常有领圈样脱屑,互不融合,具有一定特征性。
尖锐湿疣
好发于肛周、外生殖器、会阴、腹股沟及股内侧等部位。损害表现为肉红色或粉红色扁平丘疹或斑块,表面糜烂湿润或轻度结痂,一般为单个或多个,传染性强。
病因
梅毒是由于感染梅毒螺旋体导致的,二期梅毒是由于一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梅毒螺旋体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播散全身,引起的皮肤黏膜及系统性损害。
诊断
二期梅毒主要根据患者接触史及皮肤黏膜损害,结合实验室检查,黏膜损害处发现梅毒螺旋体,梅毒血清试验阳性可明确诊断。
治疗
青霉素类药物为首选驱梅药物,常用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水剂青霉素G、水剂青霉素G;头孢曲松钠可作为青霉素过敏者的优选替代药物;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虽疗效较青霉素差,但也可作为青霉素过敏者的替代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