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肛门是肛管的下口,正常情况下为一前后纵行的裂孔,肛门周围皮肤富有色素,呈暗褐色,成年男子肛门周围长有阴毛。痔可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不同种类的痔表现不同。
内痔: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和脱出。间歇性便后出鲜血是内痔的常见症状。未发生血栓、嵌顿、感染时内痔无疼痛,部分病人可伴发排便困难。
外痔:主要临床表现是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结缔组织外痔(皮赘)及炎性外痔常见。如发生急性血栓形成时,可伴有肛门剧痛,称之为血栓性外痔,疼痛的程度与血栓大小及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相关。
混合痔:内痔与外痔的症状可同时存在,混合痔逐渐加重,呈环状脱出肛门外,脱出的痔块在肛周呈梅花或环状,称为环状痔。脱出痔块若被痉挛的括约肌嵌顿,不能有效还纳于肛门内,以致水肿、淤血甚至坏死,临床上称为嵌顿性痔或绞窄性痔。
病因
痔的病因尚不确定,与多种因素相关,目前有肛垫下移学说和静脉曲张学说。
肛垫下移学说:在肛管的黏膜下有一层环状的由静脉(或称静脉窦)、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组成的肛管血管垫,简称肛垫,起闭合肛管、节制排便作用。正常情况下,肛垫借Treitz肌及一些纤维组织疏松地附着在肛管肌壁上,排便时主要受到向下的压力被推向下,排便后借其自身的收缩作用,缩回到肛管内。弹性回缩作用减弱后,肛垫则充血、下移并增生肥大形成痔。
静脉曲张学说:痔的形成与静脉扩张淤血相关。从解剖学上讲,门静脉系统及其分支直肠静脉都无静脉瓣;直肠上下静脉丛管壁薄、位置浅,位于腹盆腔的最低位;末端直肠黏膜下组织松弛,以上因素都容易出现血液淤积和静脉扩张。静脉丛是形成肛垫的主要结构,痔的形成与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血流淤滞有必然的联系。直肠肛管位于腹腔最下部,可引起直肠静脉回流受阻的因素很多,如长期的坐立、便秘、妊娠、前列腺肥大、盆腔巨大肿瘤等。
另外,长期饮酒和进食大量刺激性食物可使局部充血;肛周感染可引起静脉周围炎,使静脉失去弹性而扩张;营养不良可使局部组织萎缩无力。以上因素都可诱发痔的发生。
治疗
痔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注射疗法、胶圈套扎疗法、手术疗法等。
一般治疗:在痔的初期和无症状的痔,只需增加纤维性食物,改变不良的大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和腹泻。热水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血栓性外痔有时经局部热敷,外敷消肿止痛药物后,疼痛可缓解而不需手术。嵌顿痔初期也可采用一般治疗,用手轻轻将脱出的痔块推回肛门内复位,可用纱布垫局部固定阻止再脱出。
注射疗法:适用于I、II度出血性内痔,可在局部注射硬化剂(如苯酚植物油、鱼肝油酸钠等),使痔和痔块周围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黏膜下组织纤维化,致使痔块萎缩。
胶圈套扎疗法:适用于治疗I、II、III度内痔。将特制的胶圈套扎到内痔的根部,利用胶圈的弹性阻断痔的血运,使痔慢性缺血、坏死脱落而愈合。
手术疗法:包括痔单纯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血栓外痔剥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