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置
主穴
痛经艾灸主穴一般为关元、三阴交、地机、次髎穴,位置如下:
关元穴:在下腹部,脐中下三寸,前正中线上。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地机穴: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次髎穴: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
配穴
气滞血瘀加太冲、合谷,寒湿凝滞加神阙、中极,气血不足加血海、足三里,位置如下:
太冲穴:在足背,第1、第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合谷穴: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
神阙穴:在脐区,脐中央。即肚脐。
中极穴: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上。
血海穴: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操作
根据治疗取穴方便,患者多仰卧位或俯卧位。
温针灸:患者先进行针刺,行针补泻之后,在留针时将艾条段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
艾条灸:选用纯艾条,点燃一端。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一定距离进行固定熏烤;也可悬于施灸部位上方,左右往返移动进行灸治。灸至皮肤红晕即可。
隔姜灸:将鲜生姜切成片,用针扎孔数个,置于腧穴之上。用大、中艾炷放在姜片中心点燃施灸。若患者有灼痛感可将姜片提起,稍待片刻后放下再灸,反复进行。艾炷燃尽,除去艾灰,另换一炷依前法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灸毕,去除姜片,局部用温水擦拭干净。
注意事项
应让专业医生临床辨证,治疗施灸,切不可自行操作。腹部穴位温针灸法前应排尿后进行针刺,温针灸留置过程中患者勿移动体位,艾条灸操作时不可距皮肤太近,以免烫伤皮肤或烧坏床单。另外应积极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疾病,从而更好的治疗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