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正常人体血液里的血小板计数大约为(100-300)×10^9/L,血小板减少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小于100×10^9/L,伴有或不伴有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的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以出血为特点的一组疾病。
临床上血小板计数大于50×10^9/L或血小板计数为(30-50)x10^9/L时,常常不伴有出血倾向,后者偶尔可见少许皮肤瘀点、瘀斑,称为皮肤出血点,也是早期出现的症状。皮肤出血点表现为皮肤出现大小一致,呈暗红色或鲜红色,边界清楚、整齐,有的如针尖大小,有的为点状,少数可呈小片状的瘀斑。出血点的特点为不高出于皮肤,手压后不褪色,皮肤无疼痛、瘙痒等异常症状。
当血小板小于30x10^9/L时可伴有明显出血倾向,如齿龈出血、口腔血疱、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等,严重者可导致内脏出血,直接威胁患者生命。
病因
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液疾病的患者,如白血病、再生性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等,以及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等。
治疗
明确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需根据血小板减少程度,结合临床出血严重程度决定治疗方案。若血小板计数小于20×10^9/L且伴有明显出血倾向,如大面积的皮肤黏膜出血点、口腔血疱、齿龈出血等,需输注新鲜即采血小板,结合病因考虑是否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激素冲击,并尽早明确血小板减少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