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引起脸上真菌感染的疾病较多,临床上比较的多见的有体癣、花斑糠疹。
体癣
皮损初为红色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继而形成有鳞屑的红色斑片,边界清楚,边缘不断向外扩展,中央趋于消退,形成边界清楚的环状或多环状,且边缘常有丘疹、丘疱疹和水疱,中央可有色素沉着。亲动物性皮肤癣菌引起的皮损炎症反应明显。自觉瘙痒,可因长期搔抓刺激引起局部湿疹样或苔藓样改变;
花斑糠疹
以面颈、前胸、肩背、上臂、腋窝等皮脂腺丰富部位多发。皮损初为以毛孔为中心边界清楚的点状斑疹,可为褐色、淡褐色、淡红色、淡黄色或白色,逐渐增大至指甲盖大小,圆形或类圆形,邻近皮损可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片状,表面覆以糠秕状鳞屑,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轻度瘙痒。
固定型孢子丝菌病
好发于面、手背及双上肢、颈部、躯干、下肢等暴露部位,常局限干初发部位。表现为丘疹、脓疱、疣状结节、浸润性斑块、脓肿、遗疡、肉芽肿、脓皮病样或呈坏疸样等多形性改变。
着色芽生菌病
皮损好发于暴露部位,尤以足、小腿和手臂多见,亦有发生于面、耳、胸、肩、臀部者。皮损初为真菌侵入处的单个炎性丘疹,逐渐扩大并形成暗红色结节或斑块,表面呈疣状、菜花状或覆盖污褐色痂,痂上有散在的针帽大小黑褐色小点,痂下常有脓液溢出,揭开痂后可见颗粒状或乳头状肉芽.肉芽之间常有脓栓,在斑块或结节周围呈暗红色炎性浸润带。
病因
不同的真菌感染所致的面部疾病,其病因也不同。
体癣
主要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疣状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等感染引起的皮肤损害。本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也可通过自身的手、足、甲癣等感染蔓延而引起。
花斑糠疹
马拉色菌属嗜脂酵母菌,是常见的人体寄居菌,引起花斑糠疹的病原真菌主要为球形马拉色菌。发病与高温潮湿、多脂多汗、营养不良、慢性疾病及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有关,亦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
固定型孢子丝菌病
由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黏膜等慢性感染,该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土壤、木材及箱物的腐生菌,皮肤外伤后接触到被孢子丝菌污染的物质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着色芽生菌病
由一组暗色真菌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慢性感染。这些真菌存在于泥土和腐烂的植物上,主要通过孢子从皮肤破损处植入而引起。
治疗
脸上真菌感染后,要根据感染不同真菌所致的疾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其具体情况如下:
体癣
应注意个人卫生,不与患者共用衣物、鞋袜、浴盆、毛巾等,内衣应宽松、透气;手足、甲癣患者应积极治疗,减少自身传染的机会;应避免接触患畜。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可用各种唑类、丙烯胺类等抗真菌药。若是皮损泛发或外用药疗效不佳者可考虑系统药物治疗,可口服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与外用药物联合治疗可增加疗效。
花斑糠疹
以外用药治疗为主,可选用抗真菌外用制剂,如复方酮康唑软膏、硝酸咪康唑乳膏、克霉唑乳膏等;皮损面积大、单纯外用疗效不佳者可口服抗真菌药。
固定型孢子丝菌病
目前伊曲康唑为治疗孢子丝菌病的一线用药,也可使用特比萘芬。除药物治疗外,局部温热疗法可控制组织内真菌生长。
着色芽生菌病
外用含渗透剂的抗真菌药物有效,也可病处灶内注射两性霉素B,同时可口服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进行系统治疗。对于小面积皮损还可用直接切除、CO2激光、电烧灼、冷冻、热疗等方法,较大面积皮损则需切除后需植皮,但应防止术中污染而引起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