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构
脊椎位于背部正中,上连颅骨,中部与肋骨相连,下端与髋骨组成盆骨,脊椎骨由前方短圆柱形的椎体和后方板状的椎弓组成。
椎体
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内部充满松质,表面的密质较薄,上下面皆粗糙,借椎间盘与邻近椎骨相接。椎体后面微凹陷,与椎弓共同围成椎孔。各椎孔上、下重叠相通,构成椎管,容纳脊髓。
椎弓
由弓形骨板及其多个突起共同构成。紧连椎体的缩窄部分,称椎弓根。椎弓根的上、下缘分别是椎上、下切迹。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两侧椎弓根向后内扩展变宽称椎弓板,在中线会合。由椎弓发出7个突起如下:
棘突:1个,伸向后方或后下方,尖端可在体表扪到。
横突:1对,伸向两侧。棘突和横突都是肌和韧带的附着处。
关节突:2对,在椎弓根与椎弓板结合处分别向上、下方突起,即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相邻关节突构成关节突关节。
分类
颈椎自上而下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五大部分。
颈椎
椎体较小,横断面呈椭圆形。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突起称椎体钩。椎体钩若与上位椎体的下面两侧唇缘相接,则形成钩椎关节。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横突有孔称横突孔,有椎动脉和椎静脉通过。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
第1颈椎(寰椎)呈环状,由前弓、后弓及侧块组成。前弓较短,后面正中有齿突凹,与枢椎的齿突相关节。侧块连接前后两弓的两端,上面各有一椭圆形关节面,与枕髁相关节;下面有圆形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相关节。后弓较长,上面有横行的椎动脉沟,有椎动脉通过。
第2颈椎(枢椎)椎体向上伸出齿突,与寰椎齿突凹相关节。
第7颈椎(隆椎)棘突特别长,末端不分叉,活体易于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胸椎
椎体后外侧有半圆形的上、下肋凹,与肋骨头相关节。横突末端前面有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关节。棘突长而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
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形。椎孔呈卵圆形或三角形。上、下关节突粗大,关节面几呈矢状位,棘突宽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各棘突间的间隙较宽,临床上可于第3~4或第4~5腰椎棘突间隙,做腰椎穿刺术(腰穿、腰麻)。
骶骨
由5块骶椎长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盆面(前面)凹陷且光滑,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该面有4对骶前孔,有骶神经前支及血管出入。后面粗糙隆凸,正中线上有骶正中嵴,嵴外侧有4对骶后孔,是骶神经后支及血管出入处。骶管上通椎管,下端敞开形成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骶管麻醉常以骶角作为标志。骶骨外侧部上宽下窄,上份有耳状面,可与髋骨的耳状面构成骶髂关节,耳状面后方骨面凹凸不平称骶粗隆。
尾骨
由3~4块退化的尾椎长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为尾骨尖。
作用
负重支撑
脊椎不仅承载着我们身体的重量,而且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要求都需要有赖于脊椎的灵活运动来完成,上下肢的任何一个动作都需要通过脊柱来调节,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减震保护
脊柱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弯曲,所以可增加缓冲震荡的能力,加强姿势的稳定性。另外,因为椎间盘可吸收震荡,在我们进行剧烈运动或跳跃的时候,可防止颅骨、大脑受损伤。脊柱与肋、胸骨和髋骨分别组成胸廓和骨盆,也可保护胸腔和盆腔脏器。
运动功能
脊柱是人体运动的枢纽,脊柱各段的运动度各不相同,这与椎间盘的厚度、椎间关节的方向等因素有关。一旦脊椎失去其运动功能,就意味着人们失去了行动的可能。
平衡功能
脊椎上端承托头颅,胸部与肋骨结成胸廓。上肢借肋骨、胸骨以及肌肉与脊柱相连,下肢借骨盆与脊椎相连,正常脊椎可作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等运动。上、下肢的各种活动,均通过脊椎调节,保持身体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