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龋齿初期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窝沟浅龋、平滑面浅龋及牙颈部浅龋。
窝沟浅龋
是窝沟龋发展的初级阶段,病变部位在沟侧壁和沟底的釉质内,表面牙釉质的色、形、质改变很不明显,没有外形缺损和自觉症状。随着龋蚀的发作,窝沟周围釉质的颜色变为黑褐色,探诊时尖探针能伸入窝沟内并被卡住,沟底和沟壁的釉质变软。
平滑面浅龋
平滑面浅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形成龋斑。初期时釉质表面出现失去光泽的白垩色斑点,日久因色素沉着,白垩斑渐变为黄褐色斑或褐色斑。病变进一步发展,表面釉质粗糙变软,可形成釉质缺损。平滑面浅龋时病变进展缓慢,临床无自觉症状。
牙颈部浅龋(根面浅龋)
也称牙骨质龋,多见于老年人。牙龈退缩、牙根暴露以后,根面牙骨质可发生龋损。病变组织呈浅褐色,病变表浅、范围较大,探诊时表面粗糙质软,患牙常有牙齿敏感症状。
病因
龋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口腔微生物、碳水化合物、敏感的宿主和食物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诊断
根据浅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一般即可确诊。若难以确定,可列为可疑龋,半年左右复诊检查。此外,还可进行相关检查,X线检查显示龋坏部位透射影像或边缘模糊,荧光检查显示龋坏部位发出荧光。
治疗
浅龋未形成龋洞,应首先考虑非修复性治疗;浅龋已形成龋洞,则采用修复性方法治疗,一般为直接充填。
非修复性治疗
非修复性治疗是不切割或少切割牙体龋损组织,采用药物或再矿化使龋损停止发展或消失的治疗方法。药物包括10%~30%硝酸银、氟化物、高分子防龋涂料。再矿化疗法可用再矿化液作含漱剂,每日含漱,也可局部反复涂擦。
修复性治疗
采用手术切割、去净龋坏组织,并将龋洞制备成一定形状的窝洞,在保护牙髓的情况下,用充填材料填充窝洞,以恢复牙齿的形态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