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肌肉萎缩的肌纤维变小或数量减少甚至消失,从表面看病侧肌肉的容积、形态较正常缩小、变细,肌腹变平、不丰满,测周径双侧相差2cm以上,并且肌肉易疲劳或无力,其他症状会因引起肌肉萎缩的病因不同而不同。如肌炎常有疼痛及压痛;神经炎常有压痛、感觉障碍或其他感染(麻风、白喉)、中毒(铅、药毒)等症状。肌源性、神经源性病损均呈现病损肌肉腱反射低下或消失。
病因
肌肉萎缩常由肌源性疾病或神经源性疾病引起,其中肌源性疾病主要包括先天性肌病、肌营养不良症、炎性肌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外伤性肌病、代谢性肌病等。神经源性疾病包括脊髓前角细胞病损、脑干病变(脑干肿瘤、脑干卒中),以及脑、脊髓神经根病损(多发性神经根炎)等疾病。
治疗
肌肉萎缩常需要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如针对肿瘤等进行针对性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治疗,以及放化疗。并配合营养支持疗法,除饮食应加强营养外,尚可予以营养性药物,如维生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E)、氨基酸、脂肪乳、能量合剂等,必要时可选用胰岛素低血糖疗法。同时注意增加针对肌肉力量的康复锻炼,但应注意保证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