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过敏性紫癜
本病特征为反复出现皮肤紫癜,多见于四肢及臀部,对称分布,伸侧较多,分批出现,面部及躯干较少。初起呈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数日后转为暗紫色,最终呈棕褐色而消退。还可伴有剧烈腹痛、关节肿痛、蛋白尿等症状。
湿疹
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者可弥漫全身,常对称分布。皮损具有多形性,常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针尖至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皮损周边丘疱疹逐渐稀疏,常因搔抓形成点状糜烂面,有明显浆液性渗出。自觉瘙痒剧烈,搔抓、热水洗烫可加重皮损。
特应性皮炎
初发皮损为面颊部瘙痒性红斑,继而在红斑基础上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密集成片,皮损呈多形性,境界不清,搔抓、摩擦后很快形成糜烂、渗出和结痂等,皮损可迅速扩展至其他部位,如头皮、额、颈、腕、四肢等。
病因
吃辅食后诱发过敏性紫癜、湿疹、特应性皮炎等疾病,进而引起的皮肤红疹,多与食物过敏有关,如蛋类、乳类、豆类等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质组分,都可能成为过敏原。这些过敏原摄入机体后,可产生特异性IgE,导致靶器官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等生物活性物质,进而引起过敏性炎症,造成皮肤等部位的损害。
治疗
过敏性紫癜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当出现红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时,可通过氯雷他定片、盐酸苯海拉明片等抗组胺药物缓解症状;若出现消化道出血、严重关节炎等症状时,可通过醋酸泼尼松片、甲泼尼龙片等药物治疗;若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可通过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湿疹可通过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地奈德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若渗出较多,可通过硼酸溶液、乳酸依沙吖啶溶液冷敷后,再使用上述药物。
特应性皮炎主要以缓解和消除临床症状为主,可通过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缓解不适症状。基础治疗以预防致病因素为主,提倡进行母乳喂养,可给宝宝选择纯棉质地的衣服,减少接触刺激性因素,以免诱发疾病。还可选择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氯雷他定片等药物缓解瘙痒症状。物理治疗包括窄谱中波紫外线和UVA1可用于治疗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