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耵聍栓塞未完全阻塞外耳道的儿童,多无症状,有临床表现前来就诊时,往往可见到耵聍已经完全阻塞外耳道。检查可见外耳道被黄色、棕褐色或黑色块状物所阻塞,质硬如石或质软如泥,多与外耳道紧密相贴,不易活动,可伴有听力下降、耳闷及耳痛等其他症状。
听力下降
耵聍完全阻塞外耳道,可使听力减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传导性听力下降。若遇水膨胀,可致听力骤降,应与特发性突聋鉴别。
耳闷及耳痛
耵聍栓塞后可诱发外耳道皮肤糜烂、肿胀、肉芽形成等,表现为耳部疼痛或闷胀感。
其他
若耵聍压迫鼓膜时可引起耳鸣、眩晕及听力减退,若耵聍压迫外耳道后壁皮肤,可因刺激迷走神经耳支引起反射性咳嗽。
病因
耵聍分泌过多
因外耳道炎、湿疹、挖耳等使局部受刺激,致耵聍分泌过多,引起耵聍栓塞。
耵聍排出受阻
外耳道狭窄、瘢痕、肿瘤、异物存留等均可阻碍耵聍排出。经常挖耳,可将耵聍推向外耳道深部,下颌关节运动障碍或耵聍被水浸渍等均会影响耵聍的正常排出,从而引起耵聍栓塞。
治疗
儿童耵聍栓塞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处理:
镊子夹取法
较小或片状者,可用镊子取出。
耵聍钩取出法
对于干燥质硬、尚未完全嵌顿的耵聍,可以采用此法。
外耳道冲洗法
对于胆小怕痛的儿童,或者耵聍坚硬、深在,不能采用上述方法取出,或取出困难者可用此法。冲洗前需将耵聍软化,用碳酸氢钠溶液滴耳,3-4日后待其全部或部分膨化,再进行冲洗。
内镜下抽吸法
因在常规额镜下取存在光源弱、视野不清、易损伤外耳道和鼓膜等缺点,同时,用水冲洗易诱发眩晕,如有较难冲洗的儿童,可由专业医生在监视器下通过耳内镜吸取耵聍。这样视野暴露清楚,不易损伤外耳道和鼓膜,对于外耳道狭窄者更为适宜。
合并感染者
合并外耳道炎的儿童,应先控制感染,待感染控制后再取出耵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