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儿童身上突然过敏可能表示儿童患有急性湿疹、急性荨麻疹、急性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病因不同,症状也略有差异。
急性湿疹
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者可弥漫全身,常对称分布。皮损多形性,常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针尖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楚。
皮损周边丘疱疹逐渐稀疏,常因搔抓形成点状糜烂面,有明显浆液性渗出。自觉瘙痒剧烈,搔抓、热水洗烫可加重皮损。如继发感染则形成脓疱、脓痂、淋巴结肿大,可出现发热等;如合并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形成严重的疱疹性湿疹。
急性荨麻疹:
起病急,常先有皮肤瘙痒,很快出现风团,风团呈鲜红或苍白色、皮色。风团大小不一,开始孤立散在,周围多绕以红晕,可逐渐扩大,融合成片。中央消退后呈环状、地图状或不规则状。皮疹可局限或泛发,消退后不留痕迹。
自觉剧痒,少数有烧灼感或刺痛感。数小时风团消退,但新的风团又起,此起彼伏。常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重者可累及喉头和支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可伴有心慌、烦躁,甚至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
急性接触性皮炎
急性接触性皮炎起病较急。皮损多局限在接触部位,少数可蔓延或累及周边部位。典型皮损是境界清楚的红斑,皮损形态与接触物有关(如内裤染料过敏者皮损呈现裤形分布,接触物为气体、粉尘则皮损弥漫性分布在身体暴露部位)。
其上有丘疹与丘疱疹,严重时红肿明显并出现水疱和大疱,后者疱壁紧张、内容清亮,破溃后出现糜烂面,偶可发生组织坏死。常自觉瘙痒或灼痛,搔抓后可将致病物质带到远隔部位并产生相似皮损。少数病情严重的患者可有全身症状。
去除接触物后经积极处理,通常1-2周内可痊愈,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交叉过敏、多价过敏和治疗不当易导致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或转化为亚急性和慢性。
病因
急性湿疹:本病的发生可由食物(如鱼、虾、牛羊肉等)、吸入物(如花粉、屋尘螨等)、生活环境(如炎热、干燥等)、动物毛皮、各种化学物质(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所诱发或加重。
急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可由食物及食品添加剂、药物、感染、吸入物、物理因素等因素诱发,精神异常者、系统性疾病患者、免疫异常者更易发病。
急性接触性皮炎:急性接触性皮炎可以由于无机类原发性刺激物(如盐酸、氢氧化钠、锑盐)、有机类原发性刺激物(甲酸、二硫化碳)、超敏反应接触物(如二氧化汞)等物质诱发。
治疗
急性湿疹:急性湿疹可以遵医嘱使用抗组胺药物(如盐酸多塞平乳膏)进行治疗,可使用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进行静脉封闭,有继发感染者可使用抗生素药物(如红霉素软膏)治疗。
急性荨麻疹:对病因明确或可疑的荨麻疹患者要进行病因治疗,尽量避免诱发物质的吸入、接触和食入。遵医嘱使用非镇静抗组胺药(如盐酸西替利嗪片)、环孢素软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急性接触性皮炎:急性期红肿明显时遵医嘱外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使用硼酸溶液冷湿敷,直至控制渗出。遵医嘱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片)、糖皮质激素药物(如醋酸泼尼松片)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