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过敏性紫癜
是皮下出血的一种表现,症状为表皮颜色改变,可变为紫红色或棕红色,表现为孩子身上起红点的症状,多见于四肢及臀部,对称分布,伸侧较多,分批出现,面部及躯干较少。
病程中反复出现皮肤紫癜为本病特征,初起呈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面,继而呈棕褐色而消退,可伴有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重症患儿紫癜可融合成大疱伴出血性坏死。
丘疹性荨麻疹
自觉症状为瘙痒,红点一般表现为孤立、散在分布的纺锤形1-2cm大小的风团样丘疹,纺锤的长轴常和皮纹平行,丘疹中央有小水疱,疱液清亮,抓破后形成浆液性或血性结痂,出现在四肢远端者有大疱。
7-10天后皮疹逐渐消退,留有色素沉着。皮疹可分批反复发作,数周后渐愈。有时红斑、水肿常于消退后遗留质地坚硬丘疹,剧痒,和痒疹难以区分。一般无全身症状,继发感染时可产生淋巴结肿大或发热。
幼儿急疹
退热时或退热后出疹子,可表现为孩子身上起红点的症状,红点为淡红色斑疹、斑丘疹,直径2-3mm,散在,一般发生于颈部及躯干,面及四肢近端稀少,24小时内皮疹达高峰,1-2天可消退。
病因
过敏性紫癜
皮肤病理主要变化为真皮层的微血管和毛细血管周围可见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浆液及红细胞外渗以致间质水肿。血管壁可有纤维素样坏死,微血管可因血栓形成而堵塞管腔,导致全身性小血管炎而表现为孩子身上起红点的症状。
过敏性紫癜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食物过敏(蛋类、乳类、豆类等)、药物(阿司匹林、抗生素等)、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疫苗接种、麻醉、恶性病变等有关。
丘疹性荨麻疹
多认为由虫咬所致,可能是对昆虫叮咬产生的毒素过敏引起,由于过敏反应导致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皮肤屏障受损,从而出现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具体可表现为孩子身上起红点的症状,且由于瘙痒剧烈,在孩子反复搔抓后局部起红点的症状可能更加明显。
幼儿急疹
该病的病原体为人类疱疹病毒6型,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婴幼儿时发生原发性感染,通常无症状,而后病毒潜伏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以及一些组织细胞中,如唾液腺与支气管上皮细胞等,此时孩子身上起红点的症状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
治疗
过敏性紫癜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积极寻找和去除致病因素,如控制感染,补充维生素。有荨麻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时,应用抗组胺药物和钙剂。腹痛时应用解痉剂,消化道出血时应禁食,可静脉滴注西咪替丁,必要时输血。
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急性期对腹痛和关节痛可予缓解,但预防肾脏损害的发生疗效不确切,亦不能影响预后。常用药物有泼尼松、地塞米松、甲泼尼松龙,症状缓解后即可停用。严重过敏性紫癜肾炎可加用免疫抑制剂,如雷公藤多苷、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
抗凝治疗:阻止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以及肝素、尿激酶等。
丘疹性荨麻疹
内用药物可选用抗组胺药,外用止痒药可用炉甘石洗剂,症状重者可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有感染时加用抗感染药物。
幼儿急疹
一般治疗:患儿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食易消化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B和维生素C等。
对症治疗:高热时需要进行物理降温或吃退热药,如有惊厥可给予苯巴比妥钠或水合氯醛,并适当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