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处于植物状态的患者可睁眼,此类患者似乎清醒,实际上意识丧失,但眼球可以转动,时呈不持续的跟踪动作,如果眼球能有目的地持续性跟踪动作,可能是患者好转的征兆。
患者没有自发言语,也不能理解他人语言,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完全缺乏认知能力,睡眠觉醒周期可全部或部分存在。肢体可以无意识地随意运动,伴有大小便失禁或潴留,长期处于植物状态时排便功能可部分恢复。
此外,处于植物状态的患者对疾痛刺激无反应或仅有轻微反应,脑干反射均存在,包括瞳孔对光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等。而且患者的体温、呼吸心跳血压均正常,不需要升压药物维持生命。
病因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肿瘤和感染都会导致植物状态,其中以颅脑外伤和脑血管疾病引起者最多,也可见于脑炎、心跳骤停、休克、溺水、脑瘤术后等。
植物状态的脑部病理变化主要为弥散性轴索损伤,往往是由于急性颅脑外伤所致。由于外伤后皮层下白质存在广泛的轴索损伤,导致皮层与脑的各部分联系中断,来自周围神经的冲动也无法传导到皮层,严重的弥散性轴索损伤也可以累及脑干,导致脑干的损害。
治疗
对于植物生存状态的患者,常进行病因治疗、药物治疗、特殊辅助治疗等。
病因治疗
昏迷早期,应迅速、全面地采取抢救治疗措施,治疗病因,尽量避免发展到持续性植物状态。
药物治疗
脑细胞保护剂和催醒剂,包括溴隐亭、醒脑静、纳洛酮等;改善认知功能药物,包括盐酸吡硫醇、神经节苷脂等;增加脑血流量的药物,包括尼莫地平、盐酸氟桂利嗪、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特殊辅助治疗
包括环境刺激疗法,自然、阳光、空气、温度刺激,听亲人录音,言语交流,听音乐,看电视等;条件操作治疗法,如条件反射、感觉刺激、神经刺激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