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皮脂腺痣常发于头皮部,亦可见于面部、颈部、躯干、四肢、口腔、外耳道和肛门。临床上可分为三期,即儿童期、青春期和老年期。
儿童期
皮损表现为黄色至橘黄色的斑块,稍高出皮肤,圆形、卵圆形或线形,表面平坦或呈颗粒状,有蜡样光泽,无毛发。
青春期
皮脂腺发育显著,皮损厚度增加,明显隆起,损害为结节状、花瓣状或黄色疣状增生,颜色为褐色、浅褐色,无毛发。
老年期
皮损多呈疣状,质地坚实,可呈棕褐色,偶可并发良性或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是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和基底细胞上皮瘤。
病因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皮脂腺痣是表皮、真皮和皮肤附属器的发育异常,其中以皮脂腺发育异常为主,无明显家族遗传倾向。
诊断
本病可根据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来进行诊断。幼儿头皮或面部出现黄色斑块、结节或疣状增生物,皮损区无毛发。组织病理检查显示大量成熟或接近成熟的皮脂腺,表皮呈乳头瘤样增生。
治疗
一般需在青春期前进行治疗,可采用激光、电灼和手术切除等方法。早期皮损小、部位浅时可选用CO2激光、电灼或电干燥术治疗。青春期后的皮损,特别是并发基底细胞上皮瘤应及时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