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血管痣是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统称,二者表现存在一定区别。
血管瘤
血管瘤最初皮损表现为充血性、擦伤样或毛细血管扩张性斑片。生后3个月为早期增殖期,瘤体迅速增殖,明显隆起皮肤表面,形成草莓样斑块或肿瘤,少数患者可达到体表面积的80%,之后增殖变缓,瘤体最终在数年后逐渐消退。
皮肤镜可见界限清晰的红色腔隙,未经治疗的瘤体消退后可残存皮肤及皮下组织退行性改变,包括瘢痕、萎缩、色素减退、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松弛等。
脉管畸形
脉管畸形好发于颜面部、颈部,皮损为淡红色、暗红色斑疹或半片,压之可部分或完全褪色,其颜色可随年龄增长而变深,可高出皮面,发生结节样皮损。静脉畸形可出现紫蓝色皮损表现。
病因
血管瘤及脉管畸形均是由于胎儿期成血管组织畸形或原有血管扩张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导致血管出现异常膨大,出现血管瘤表现。
随着毛细血管、静脉、动脉等部位血管管腔扩张,或胚胎早期内皮细胞进行非典型性的分化,增殖形成血管样组织,进而出现脉管畸形表现。
治疗
血管瘤
可外用β受体阻断剂类药物治疗,也可使用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浅表性婴儿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及血管瘤溃疡,对于高风险婴儿血管瘤或局部治疗无效值,可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必要时可通过局部栓塞、手术切除治疗。
脉管畸形
毛细血管畸形可使用脉冲染料激光或光动力治疗,静脉畸形则多使用局部束缚治疗,还可通过局部注射、栓塞、介入或手术等方式治疗,上述治疗无效可使用西罗莫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