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
牙龈瘤多见于中、青年,病变发展缓慢。好发于龈乳头,多发生于前磨牙区牙间乳头的颊侧,舌、腭侧较少。通常呈圆形、椭圆形,有时呈分叶状。大小不一,从数毫米至1-2厘米。带蒂者,如息肉状,无蒂者,基底宽广。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肉芽肿性、纤维性和血管性3种。
肉芽肿性:初期似炎性肉芽组织,有许多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龈黏膜上皮往往呈假上皮瘤样增生。
纤维性:初期肉芽组织发生纤维化,细胞及血管成分减少,而纤维组织增多。粗大的胶原纤维束间有少量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血管性:初期即可呈现血管多,似血管瘤。血管间的纤维组织可有水肿及黏液性变。
病因
牙龈瘤的发生,一般认为由残根、牙石、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因素引起,与机械性刺激和慢性炎症有关。还有可能是其细胞来源于牙周膜或牙龈的结缔组织。
治疗
牙龈瘤初期主要是去除刺激因素,如菌斑、牙石和不良修复体,在消除继发的炎症后,手术切除。切口应在瘤体及蒂周围,凿去瘤体相应处的少量牙槽骨,并刮除该处的牙周膜,以免复发。由于其术后易复发的特点,必要时可将患牙拔除。